正文

1.就是要在“寅年”吃“卯粮”(1)

保卫我们的钱包 作者:纪永英


投资是为了使自己的财富得到增长,但投资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消费。与投资这种高层次要求相比,消费则更倾向于满足基本需求,当然其中也包含着诸多高层次需求。

在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要想生存,就免不了消费。而在自己能力范围内,适当提早消费,也不失为抵抗通货膨胀的一种聪明选择。

提及提前消费,很容易让人想起20世纪末广为流传的中国老太太与美国老太太的故事。

一个中国老太太与一个美国老太太在天堂相遇。中国老太太高兴地向美国老太太讲述自己的“功绩”:“我攒够了30年的钱,晚年终于买了一套大房子。”听到之后,美国老太太面无表情地表示:“我住了30年的大房子,临终前终于还清了全部贷款!”

这个故事在最初讲述时,带给人们的启示大有鼓励提前消费的深意。美国老太太的做法也让很多喜欢储蓄的中国人陷入沉思。很多人在思考,自己的消费观念是否过于保守,从而错过很多早该享受到的商品。

此后,可能受“美国老太太”的影响,加之国家也大力提倡扩大内需,人们的消费观念有所转变。人们从“攒一分花一分”变得敢于积极消费,一些资金实力不够的人,甚至开始选择贷款。

后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这个例子再次被人们提起。只是此一时彼一时,原来被作为正面典型的美国老太太,此时身份却发生了改变,成为人们眼中的反面教材。人们将次贷危机的爆发,归咎于美国老太太的提前消费,认为正是提前消费扰乱了美国房地产市场,掏空了美国经济,才导致次贷危机爆发,进而引发几乎殃及全球的金融危机。

不知道美国老太太是否泉下有知,如果她知道自己被如此冤枉,估计会气得从天堂下来辩解一番。

美国老太太选择贷款买房,与贷款从事其他行业投资并无本质的差别。而且,最关键的是,她已经将贷款全部还清。如果其他美国人都可以做到像老太太这样,次贷危机可能不会爆发。

次贷危机爆发的关键因素在于对美国房地产的不良炒作。一些投机分子在将美国房价越炒越高之余,自己并没有充足的资金做支撑,只好求助于银行借贷。但是,当房价涨到普通人难以接受的价位时,就陷入了困境:房价再也难以增长,更可怕的是后面没有人再接盘。投机者手中的房子卖不出去,就无法正常偿还银行利息和贷款,于是一桩桩违约事件出现,由此牵连到金融机构,进而爆发次贷危机。

因此,次贷危机的爆发与提前消费有关,但不是由提前消费所致。正如你饿的时候,找来一个馒头吃,结果由于吃得太着急,被噎住了,你能全怪馒头吗?是有些人不正确地运用提前消费才导致了一些不良后果,但这不是提前消费的错,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相反,在通货膨胀预期时,提前消费还是一项颇为精明的选择。

大家都知道,货币既有自己的价值,也有自己的使用价值,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在商品流通中发挥支付的功能。在通货膨胀中,单位货币的支付功能被弱化。网上流传的一个帖子,为其作了最形象的阐述:“两个五毛结婚了,他们以为永远是一块,谁知道通货膨胀开始了,他们现在是一块二了。”

要保卫财富,投资不是唯一的途径,你还可以提前将心仪的商品买回家。提前消费,尤其是在有通货膨胀预期但尚未发生时的提前消费,相当于将手里的钱发生贬值或部分贬值之前,在购买力尚未过多削弱的时候消费,此时商品的价格可能已经有所提高,却还没有上升太多。综合而言,提前消费可以购买到相对更多的商品。

不过,在通货膨胀时,钱虽然面临着贬值的危险,但即使再贬值,它仍具备一定的购买力。更何况,只有钱才能买到商品,在通货膨胀时,钱的重要性会更加突出。提前消费并不是鼓励随意消费,要消费得当,才能担负抵抗通货膨胀的大任。

首先,提前消费大件商品。

提前消费,不是在家中囤积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生活必需品,这些商品的价格起点本身较低,即使涨价,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充其量有几毛到几元的上涨,实施效果较为局限。另外,生活必需品与民生关系密切,如果其价格上涨过高,政府还会出手“压低”。如果提前购买太多,倒是会有变质的危险,导致本想减少花费,到最后却变成浪费。

如果有需要,尤其是经营相关业务的企业主,应当将提前消费的重点放在原材料性质的大件消费品上,诸如水泥、建材等,以及这些原材料制造而成的商品。这些大件商品价格本身就高,发生通货膨胀时,其价格增长空间比油盐等必需品要大。提前将大件商品买到家,可以避免多花“空间大”的“冤枉钱”。少花的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挣来的钱,少花得越多,就相当于挣得越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