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重庆经验的政治经济解读(14)

重庆新事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重庆课题组


  1政府主导的增值收益分配

按照2010年6月重庆三届七次全委会的决定,落实“民生十条”需要投入3 000多亿元,而重庆2009年财政收入才1 000亿余元,“小财政”如何支撑“大民生”? 按照《人民日报》的报道[48],重庆市首先创新财政保民生机制。市财政局局长刘伟说,重庆坚持两个“不动摇”:一条是一般预算支出的50%以上用于民生;一条是市与区县财力分配比例控制在25∶75,使区县财政从“保运转”向“保民生”转变。其次,用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创新民生筹资模式。新增的3 000多亿元民生投入中,600多亿元由财政直接出资,其余部分将以各种渠道融资,并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政府直接投入22.5亿元,带动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达100亿元。公租房建设,政府性投入约200亿元,市场融资500亿元,建成投入使用后,租金完全能支付利息,保证现金流平衡。第三,发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支撑作用。市国资委主任崔坚说,重庆民生投入近年来做到只增不减,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发挥了“第三财政”的支撑作用。重庆八大国有投资集团每年用400多亿元的经营收益投资公共设施,既直接改善民生,也为财政腾出相应的空间,支持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

重庆市能够列出这样的民生改革清单,与相应的经济支持直接相关。而其经济支持,来源于政府市场经济,即政府主导了土地等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并主导了资源资本化过程中增值收益的分配过程,让重庆市的第一财政、第二财政和第三财政,都有可能导向民生为本的政策目标。

比如,就土地而言,黄奇帆自2001年调任重庆时,就提出“按规划、带项目、批土地”的方针,防止圈地行为,“我们把三年、五年、十年可能要使用的地,从规划、管理上,由市级政府的土地储备中心把它给储备了。如果政府手中有比较多的土地资源,如果房屋价格卖得很高,就再多供几块地,实际上就把价格给控制下来了”。重庆市政府在过去一段时期,始终抱着一个宗旨,就是商品房拍卖的地价,绝不超过当时这块地周围楼面地价的三分之一。所以重庆市政府拍地,没有起把房价往前推的这种作用。目前重庆主城平均房价低于同类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主城区的房价还在六七千元左右。重庆能够做到这一点,主要是地价控制下来了,并且有充足的土地来进行公租房建设。

黄奇帆认为[49],“我们不仅要算当前账,也要算长远账,做到中长期平衡;不仅要算经济账,还要算社会账,做到综合平衡。”加大民生投入,可以解决贫困群体的困难,还会促进消费,使发展由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拉动转变为内需拉动,“这是真正的启动内需,是长周期的启动内需”。

薄熙来则指出,很多同志习惯把“发展”理解为吸引投资,推动GDP增长;认为改善民生是“赔钱”。其实,改善民生是发展必不可缺的重要内容。只顾闷头抓GDP,想快也快不了,路子也会越走越窄。“发展是硬道理”,如果发展不能改善民生,那就不是“硬道理”,而是“没道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