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精彩书评(1)

中国经典经济学 作者:钟永圣


 

经济学是可以被践行和证实的学问

——评钟永圣先生《中国经典经济学》

在今天这个市场经济繁荣的社会里,“经济”成为了各行各业人们口中常说的词汇,懂的或者不懂的,理解的或者一知半解的,仿佛了解“经济”是一件时尚的事情,是现代人身份的标志,尤其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开始频繁使用宏观调控手段熨平经济波动,各种经济术语日益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使得原本在许多人看来高深莫测的“经济学”大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势。然而,对于到底什么才是“经济学”、如何判定“经济学”是否有效之类的问题,关心者甚少。

    古今中外,对于“经济学”的解释可谓五花八门,名目繁多,而今天的人们所接受的更多是西方经济学的解释:因为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导致资源利用的选择性,从而产生了一门研究如何生产、生产什么、为谁生产的学问,这就是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几个基本假设,如经济人假设(经济主体都是自利的,在采取行动时既不考虑他人的利益,也不考虑自身的非经济利益、经济主体的决策过程是完全理性的,其决策结果也必然是在约束条件下的最优结果)、产权明晰假设、完全信息假设等等广泛被国人所接受,其中自利的经济人假设更是成为一些人不端行为的借口和挡箭牌,仿佛自己这么做是有“理论依据”的,是“理性”的表现。然而,这些假设真的正确吗?现实吗?进而,在这些假设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西方经济理论在应对现实经济问题挑战时是否有效呢?

    首先,来看经济人假设,现实生活中,的确不乏只考虑自身经济利益,为了实现自身经济利益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不惜损害社会公益、触犯道德底线的人,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社会上更不缺乏关爱他人,为别人的利益宁愿舍弃自身经济利益的人。如果按照西方经济学的假设推演,后者的行为应该是“非理性”的,其决策的结果也是“次优”的,其最终的收益应该是远远低于前者。然而事实如何呢?事实是只想利己不惜损人的人最终会被身边的人所疏远,为了一己贪念而做出伤天害理之事的企业纷纷被曝光及至声名扫地;而关心他人,的人最终会得到人们赞赏,诚信做事的企业不仅获得了广泛的口碑,更将自己的事业做得顺风顺水,蒸蒸日上,自利与他利达到双赢。这些现象在西方经济学里我们找不到答案,至少,我们不能牵强地认为,那些诚信经营、关爱他人的行为出发点就是为了达到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吧?

     其次,产权明晰和信息完全假设,西方经济学认为,在理想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产权主体能够按照自己的理性判断来决定财产的具体使用方式,经济活动中的主体都能在不支付任何成本的情况下获得充分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在分布上是完全对称的。对于这些假设,这里并不想多做批驳,因为随着近年来公共经济学的发展和推广,市场缺陷的问题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同,这里只想反思一个问题:因“市场缺陷”导致“假设缺陷”的西方经济学,其后的推理和结论是否可靠、有效呢?

     最后,随着一次次西方经济危机的爆发,当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时,不由会产生一种疑问:西方经济学一系列推理、假设、模型在书本上显得如此严谨、科学,但是为什么面对经济运行的各种问题不仅不能及时预测判断,甚至在事后开出的药方也常常是漏洞百出、自相矛盾呢?如果那些经过缜密推理所得出的模型、结论仅仅能够停留在纸上,只供数理推理使用,经济学这门理论的存在,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呢?一门学问,如果经不起实践的检验,只能成为“黑板经济学”,那么它还算不算真正的科学呢?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应该秉承什么样的理论基础,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呢?当下的中国人,又应该以何种经济理论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呢?

钟永圣先生的《中国经典经济学》一书,正是在对上述问题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做出的系统研究。本书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使本人读后感触较深:

第一,中国有没有自己的本土经济学?当今的人们普遍接受现代经济学是始于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国对于现代经济学的接受始于1902年严复节译《国富论》。然而这之前呢?在没有所谓“现代经济学”之前,中国历朝历代的经济是在怎样的理论指导下运行的呢?如果说缺失了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指导,为什么又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呢?说的再现实点,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朝历代能人辈出,难道就没有人研究并形成中国自己的经济理论吗?这样的结论,说来也难以令人信服。《中国经典经济学》一书,引经据典,用一本本经典著作整理形成了中国经典经济学的理论脉络,读后令人在头脑里形成了一部中国本土经济学的历史长卷,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第二,按照中国古典经济理论,从事经济的人应该从哪些方面去不断完善自身呢?《中国经典经济学》一书将其总结为“十德”,即:道、德、仁、义、礼、智、信、勇、强、和,认为此十德是从事经济的人所必需的素质,具备此十德之人,必将实现自利与他利的双赢。

第三,当今社会,按照中国经典经济学要义去做,会有什么样的收获、违背中国经典经济学要义,又会有怎样的恶果呢?《中国经典经济》学一书秉承:理事相应,数理相应的原则,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例举中国经典案例,既通过对中国历史上“盛世”、“中兴”和改革图强系列事件的例举分析,论证了中国经典经济学论证的“道德感通”的道理;又通过对中国末代君王德行亏损和国破家亡、权臣德行亏损和社会经济动荡以及个人德行优劣与家道败落的例举分析,论证了“败德相应”的道理。这些案例,都是中国古往今来耳熟能详的经典事件,听来令人信服。

初读钟永圣先生《中国经典经济学》一书,第一感觉是作者的确用心读了很多书,有着很深的知识积淀,所谓厚积薄发者。其次是感觉书的内容有些深奥,对于习惯了快餐文化的现代人,需要去除浮躁的心态,方能理解体会书中道理。最后是如果通读全书后,读者会发现,在丰富的理论和严谨的表述之内,所蕴含的道理是极其简单易行的,会发现经济学不再是一门玄妙的科学,它离我们如此之近,原本就是一门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可以被不断推进、不断证实的学问,只要认真尝试,身体力行,人人都会是经济学家。

李冬梅

经济学博士 山东大学博士后 安徽财经大学教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