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经典经济学关于财富的基本理论(5)

中国经典经济学 作者:钟永圣


 

第二节 关于财富生发的公理

一、自性具足论

自人类本性流露出来的智慧是真实语,自意识妄想推理出来的理论通常靠不住。被西方奉为伟大的心灵导师的克里希那穆提说“真理是无路之国”,意味着一切追求归根结底都是本位成就,本性成就。

人生在世,财富固然重要,但是大不过生死一事。可是很少有人做“观自在”这件事:人究竟生从什么地方来,死又到什么地方去?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有没有“国际惯例”?如果有这样的惯例就一定是对的吗?就一定是使人幸福的道路吗?究竟怎样才是人生的吉祥幸福的道路?大部分人来不及想这样的问题,就投身于人的生活当中去了,大多数人无非忙着升官发财、娶妻生子、呼朋引类,“从不知研究人生宇宙的真理和人生的价值所在”。为了解开这个谜团,知晓宇宙的生成和人类的生死,人类在这方面的探究产生了哲学。但是学术的哲学家却得不出一个真实正确的答案。有唯心论,有唯物论,有一元论,有二元论,究竟如何,莫衷一是。

在学术的道路上走不通,就有人从宗教的立场上来研究。但是基督教说“世界和人类是上帝创造的。”伊斯兰教说是“真主创造的”,可是仍然回答不了人类对于“第一因”的追问:上帝是从哪里来的?所以宗教无法解答这个问题。而且,科学的时代,民主的时代,追求平等的时代,人们无法信服宗教的不平等:信者得救,不信者下地狱;“随着投入箱子里的金币叮当一响,你的灵魂就进了天堂”——交了救赎金的人就可以上天堂,不交的穷人,哪怕品行端正也被拒之门外,这还有天理吗?这是蹩脚的欺骗。

那么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是否有一个真实正确的答案呢?有。那就是:不是谁创造了世界,不是谁创造了谁,而是无始以来就有这个觉性存在,就有我们这个见闻觉知的能量存在,就有我们这个“自性”的存在。这个自性的能量没有形象,能起一切作用,能够变现一切现象,但是永远守恒,一切流出于此,一切归依于此,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可以变化出声能、光能、电能、热能等种种人类可以认识到的能量形式,但是能量本身就是没有办法可以凭借肉眼见到。它可以变化无穷无尽的形式,但是都是作用表象。这是自性能量变现“自然世界”或者“物质世界”的情况。人类及其精神世界也是自性能量的变现。身体的我、思想的我都不是我,自性的我才是“真我”,找到那个主宰生命变化的能量本性,才是真正的认识了自我。

一切问题和想象的因素,以自性为最根本的因素。一切成就归根结底是自性成就。找不到自性的因素,都不是终结的因素。由此,要想具备财富,首先就要具备财富的性格。任何对外在因素的强调,都不是彻底的自省。虽然“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物仍然是从属于内在因素的。同样一张纸,一管笔,在王羲之手上,或者在张大千手上,就会创造出艺术杰作,而在其他绝大多数人手上,不过涂鸦而已。他们的成就,不是纸和笔的成就,而是他们的自性成就。面对同样的市场,为什么有人赚有人赔?因人而异。人因性格而异。性格是自己在原本圆觉明妙无碍的自性中“内格”造成的。所以,《黄帝内经》说“反顺为逆,是谓内格”。内格之人,就是有性格之人,就是俗语说的“格路”之人,就是“有脾气的人”,如果既有脾气,又无能力,即是南怀瑾先生所说的第三等人,人生很难成功幸福。化去性格,返回天性,入理求财,才会万事大吉。化性之人若有心投资致富,如范蠡,在任何时代任何市场都可以找到“十九年三致千金”的机会。

财富的最终来源就是自性。一切财富出于自性,不离自性,归于自性。只会念六祖慧能大师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不知其义,不知具足什么,就不能变现包括财富在内的一切,为命所拘,为数所困;知道“因果缘”具足,一切具足,那么财富自然就在其中。要就此明白,任何人在本性上具足不可思议、无量无边、等同如来的福德智慧。但是如果德行智慧不够,这些财富就不能变现为现实世界的实物。

心念纯净纯善,则财富不可思议,不可以数量计。起心动念之后,财富随心念的善恶、心量大小和迷悟程度而起表象上的增减变化。虽然现象上有多少和形态上的差别,但是本性上财富在富不增,在贫不减。每一个人的财富,在本性上说完全相同,无量无边,不可以数量计算,不可以道理计。本来无贫富差别,但是世人迷失自性,合尘背觉,暗中摸索,困而不得自生贫富分别。财富如何变现?如何把自性中无尽的财富变现?唯一的一条路,就是“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在道德修养的根本上下功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