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经典经济学在中国本土的验证(上):道德的感通(16)

中国经典经济学 作者:钟永圣


 

正因为管子对人性的体察深刻而全面,他才能摒弃偏狭自利的书生之见,运用合乎自然伦理人情世故的经济智慧,在短短的几十年间把齐国经济送上霸主的地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用怀疑和比较吗?

4.市场理论

今天西方市场经济的观念甚嚣尘上,皆谓之“舶来品”,什么叫“数典忘祖”暴露无疑。“孝者,善述人之志,善述人之事”,“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且看管子的论市吧:

首先,“市者,货之准也”。是说物品贵贱,要通过市场检验。哪些产品受欢迎,价格高,哪些产品价格低,要被淘汰,都要通过市场来决定。

其次,“聚有市,无市则民乏。”管仲在每一个乡里都要设立五个市场,认为没有市场人民就不能交换货物,会使物资缺乏,供应不畅。这不需要解释了,在极端计划经济的条件下,物质匮乏到何种程度,现今大部分35岁以上的中国人都深有体会。

第三,“市者,可以知治乱”。通过市场上商品的盈缺和价格波动,可以察知国家社会的运行状况,这是中国自西周以来就视为传统的经济常识。

第四,“市者,天地之财具也,而万人之所和而利也”。在市场上,天南海北的各种物品全都可以具备,人人可以在市场上通过公平交易而和气生财。市场牟利这一认识,西方要在18世纪古典经济学诞生时才领悟到,而且还丢失了“和”的重要。

第五,“市者,可以知多寡,而不能为多寡”。市场能够显示出哪些产品过剩了,哪些产品脱销了,但是市场本身并不能解决生产的多少问题。相当于指出市场的交换场所特征,是流通的过程,而不是生产的过程。

第六,“市者,劝也,劝者所以起本。”就是指出市场有信息反馈的作用,促进生产者生产更多适销对路的产品。

以上六点,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检验。市场的本质、功用、局限管子都说得很清楚。

5.政府财政与宏观调控理论

管子在国家财政与宏观调控方面的阐述,胡寄窗教授评价为“不独在先秦诸子中无与匹伦,即使在清朝中叶以前的历代财政家的见地也没有超出它所涉及的范围”。管子财政学的基本观念就是减轻赋税收入,加强经济收入,特别是以国家垄断经营的行业收入作为主要的财政收入。简单地说,就是国家减少向人们征税,而是通过市场做生意取得大部分收入。

首先,管子明确地坚持国家宏观调控。当时自然没有“国家干预”和“宏观调控”这样的词汇,叫做“国轨”,就是国家政策对经济进行合乎轨道的规范。“田有轨,人有轨,用有轨,乡有轨,人事有轨,币有轨,县有轨,国有轨,不通于轨数而欲为国,不可”。管子对国家的全部经济活动了如指掌,在此基础上制定“泰轨”,也就是相当于今天的“社会发展基本纲要”或者“十二五规划”,根据泰轨进行经济活动的管理。管仲的宏观调控实行了粮食“平准”政策,即“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轻重敛散之以时,则准平。……故大贾富家不得豪夺吾民矣”。一箭三雕:一是增加国家收入,二是打击了富商的囤积居奇,三是保护了普通农民的正常利益。

其次,管子的财政策略非常巧妙,使人民感觉国家几乎不怎么征税,它通过国家自己的经济活动来调控市场余缺、平抑价格和取得国用财政收入。所以,梁启超曾经提出管子持有“无税论”的观点。由于政府并不在表面上强行征税,而是通过市场法则来和人民做生意,大家公平买卖,各得其利,结果皆大欢喜,所以齐国能够在历史上第一次称霸。这是管仲对中国经济学的巨大贡献。管仲反对向“树木”、“六畜”和人口抽税,而主张“唯官山海为可也”。试举一例“煮白开水以征天下税”来说明管子财政学的高妙。盐是生活必需品,管子估计,万乘之国人口大约有1000万,如果征收人头税,应纳税者大约十分之一,100万人,每人月征30钱,财政收入为3000万;而食盐是人人必须的食料,没有例外,如果实行食盐的局部垄断,每升适当提价出售,每月可得收入6000万。不但收入增加一倍,表面上还不曾征税;运出齐国卖给外国,仍然可以获得垄断资源收入,等于通过“煮白开水就迫使天下人向齐国纳税”。

以管子的智慧,考虑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在全球市场上的伎俩,才不得不佩服管子为什么能够使国家称霸,并使齐国位列强国几百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