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经典经济学在中国本土的验证(下):败德的相应(6)

中国经典经济学 作者:钟永圣


 

唐玄宗是大音乐家,精通音律;李后主是词中圣手,范曾说如果历史可以改写,他还是宁愿李后主亡国而取其词,因为中国文化已经不能没有李后主的词作;宋徽宗是大书法家,独创瘦金体,在星汉灿烂的中国书法史上居一席显要地位。单就艺术成就而论,他们都足以青史留名。可是,就天命而言他们忘本了,“玩物丧志”,以今天的话说犯有渎职之罪,“素富贵行乎富贵”,素位而行是天命,是本性,是伦理,是德行,他们都舍本逐末,是谓“缺德”。身为帝王,一国的安危系之,岂可疏忽儿戏!所以圣人讲“无为无不为”,讲“动心忍性”,不兢兢业业于自己的天赋职责就是不认命,不认命就是不要命!名为帝王,其命就是帝王,不做好本职工作去填词谱曲,就是不要命,其后的人生苦楚是咎由自取。害得国家动荡,万民不安,乃是罪大恶极。

唐玄宗杨贵妃和梨园弟子的欢唱可以不要,李后主的亡国词可以不要,宋徽宗的瘦金体也可以不要,中华文化不损失什么。真正的中国文化,“无始以来,转读不尽,不损毫毛”。即使有损失,也不能以天下大乱生灵涂炭为代价。这就是中国的“经济”,这就是中国经典经济学的基本原则。改一下林则徐的句子,就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文艺趋避之”!范曾先生宁可让李后主亡国也要其词,不客气地讲,这是文人习气、居心不仁。自古“宁为太平鸡犬,不为乱世黎民”,若让范曾先生生在安史之乱的时代,生在“最是仓惶辞庙日”的时代,生在金兵掳掠的时代试试看,哭都来不及啊!还有工夫作画?还有心情附庸风雅?还能够摆出从容的样子来显摆自己450年来书香门第却熟读康德的“三大批判”?!释迦牟尼有言:末世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第二节 权臣德行有亏和社会经济动荡的关系

昏君和权臣是孪生兄弟。正身的君主能够压镇邪佞的大臣,致使朝纲不乱。朝纲不乱,国家就会国泰民安。清朝雍正帝曾经对两位地方官说:你们为官要注意了,调到湖南,湖南水灾;任职安徽,安徽旱灾;转任甘肃,甘肃冻灾,为官者当思正身修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古代如此,今天也不会例外。任职父母官,德行不修,百姓遭难,其咎在人。和谐的可贵,就在于各人依照伦理处事,相安无事。一旦有暴虐的权臣,国家必亡;一旦企业中有因裙带关系而自恃娇宠的“高管”,事业岌岌可危;一旦家中有不合伦理而娇贵的成员,伦常大乖,轻则吵闹不休鸡飞狗跳,重则家破人亡。家和万事兴就是这个道理,和气生财也是这个道理。

一叶落而知秋。看到一件悖理的事情,就能推知它的结局。

一、赵高与秦朝覆亡

赵高本是秦国某位国君之后,他的父亲是秦王的远房本家,因为犯罪被施刑,其母受牵连沦为奴婢,赵高弟兄数人世世卑贱。秦始皇因其精通律令,便提拔他为中车府令,并命他教胡亥刑案之事。赵高善于观言察色、逢迎献媚,很快就获得了秦始皇和公子胡亥的赏识。秦始皇死后,他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并自任郎中令。他“管事二十余年”,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赋役繁重,为政暴虐。公元前208年设计害死李斯,继为秦朝丞相。

赵高严刑峻法,将有罪之人连坐诛族,对心怀不满的大臣及诸公子一概灭绝。因忌惮耿直的蒙恬和蒙毅的重兵在握,赵高“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终于接胡亥之手除掉蒙氏兄弟,转而开始清除秦王室中的异己,怂恿胡亥残杀手足。“自作孽,不可活”。子婴在当公子时便已耳闻目睹了赵高的种种罪行,为了不蹈胡亥覆辙,与贴身宦官韩谈设计斩除了赵高,并夷其父、母、妻三族。

咸阳城内悖逆天理,咸阳城外就必定战乱四起。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刘邦领导的反秦义军势头更加猛烈。秦二世三年巨鹿之战中,项羽大败秦军主力,活捉大将王离,章邯率12万大军投降。秦始皇梦想的万世基业,就毁在秦二世与赵高这对暴君奸臣令人发指的统治上。

《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云:“复次文殊,我灭度后,浊恶世时,若有大臣及诸官属,身请天禄,无惭愧心,谄佞不忠,专行狡诈,贼臣危害,国土不安,设使临人,不行国法,侵克百姓,恣意贪残,横杀无辜,取他财宝,轻慢经典,魔障大乘。如是等人,现世短命,堕阿鼻地狱,无有出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