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荣归故里(17)

进退 作者:黄凌


 

一个女人最讨厌自己的男人染上吸烟喝酒赌博这些坏毛病的,没离婚的时候,杨漾曾唠叨赵进科让他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努力改造他。正是在杨漾的良苦用心下,赵进科不吸烟不赌牌。但是,由于身在官场,这样那样的穷应酬一大堆,革命小酒是戒不了的。晓晓很理解。但,不主张喝得醉醺醺的。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可喝多了伤身体。酒是公家的,可身体是自己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留得青山在还怕没柴烧?官场上不光比心术比手腕比关系,而且还要比身体。身体不行怎么打天下坐江山?这次赵进科喝得过多,晓晓心疼死了。等赵进科酒醒后,没少嘟哝他。

赵进科不好意思地笑笑,歉疚地说:“不听夫人言,吃亏在眼前啊。以后,再不这样傻喝了。”说罢,叹了一口气,说:“都是给你祝贺的,不喝吧,总觉得不给人家面子,怕伤了和气。喝罢,酒量又不中。一掌难抵众拳,只好醉了我一个幸福一满桌。”

一提起和气一词,晓晓想到了一句古话,叫“宽厚留有余地步,和气养无限生机”。就说道:“人应该重情义,潇洒一点,糊涂一点。无情无义的人不可交,但,也不能义气用事,不要命。你要是醉死了谁给你偿命?”

官场上牺牲在酒桌的人不少,大都是因公陪酒。可是再英雄,人死了还有啥意义?赵进科想了想,低下了头,仿佛自己做了一件大错特错的事儿。

晓晓一边摆弄着输液管子,控制着药水的滴速,一边给赵进科读着报上介绍当代著名文史学者、国学大师、楚辞泰斗、思想家、教育家文怀沙的“养生之道”。

晓晓的声音很动听,如清晨鸟儿的歌唱,听得赵进科陶醉了。“文老先生认为,宽厚最难得,健康才光荣。他说,我崇尚‘正、清、和’。它可以涵盖真善美却不等同于真善美。这三个字分别来自儒、道、释三家: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风’,释迦尚‘和气’。为什么僧佛叫做和尚?‘和尚’就是尚‘和’也。为什么道观叫三清观?把‘清’看得重要。‘清’气反对‘浊气’,‘正’气反对‘邪气’,‘和’气的反面叫‘戾气’。欲求养生,其在贯通斯三气也。有了正气、清气、和气,就把邪气、浊气、戾气化解了,一生受用呀。他还说,从精神上说,‘正、清、和’三个字是代表了儒、道、释三家的精髓。儒家思想最具代表性的《大学》里‘格物、致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目中,‘正心’是根本,是核心。‘清’是道家的修炼方法和追求。‘和’是佛家的‘无、空、静’等思想的体现。曾有‘道家无为,佛家无欲’的说法。这三气超乎孟子所提倡的浩然之气,使人心更加舒展,而进入大自由大自在的境地,向生活奉献自己的所能,坦荡地面对一切。”

晓晓如朗诵课文一样读着,赵进科洗耳恭听地听着。读罢,赵进科感慨说:“有多少人能看得透?人其实就是活一口气。佛争一炉香,人争一口气。官场中的勾心斗角,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说到底就是利益之争,说穿了就是为了一口气。当官不自在,自在别当官。”

晓晓夸奖道:“还是你看的透。人有自然之气,一口气上不来,就把人憋死了。人有多大劲?人的生命其实很脆弱。所以,我们都应该珍惜生命。人除了自然之气,还有心气。人们争来争去,就是为了平心气。心气高的人生性好斗,心气低的人脾气就温顺些,就好相处。不管长短,人生的岁月有限,让人三分心平气和,退人一步天高地宽。”

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地畅谈人生,仿佛回到了血气方刚、意气风发的年代。议论完了,赵进科仿佛觉得自己已老气横秋了,是人不老心老那种的老气。哀莫大于心死。赵进科怕就怕自己提不上心劲。这次党校归来,可以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看一看潘正秋和马飞雁的前后变化,忽然觉得官场实在没有意思,有了解甲归田的想法。然而,何处是桃花源?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想到这儿,赵进科浑身又充满的激情。

从医院回来,赵进科就兴致勃勃地投入了工作。

虽然经济责任讲究工作平淡无奇,多年来,千篇一律,轻车熟路,但,一种久违的感觉在心头涌起。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望眼欲穿,望穿秋水,把眼都望大了,这些写情的不无夸张的词,只有亲身感受,吃够了相思苦,才能体会它的入木三分。那些与自己风里来雨里去一起走来、形影不离的综合处,如同自己的恋人,让他不离不弃。马飞雁已简要地汇报了他离开这一段的工作情况,周爽爽也汇报了下步工作打算,现在归位了,就该一心扑在工作上,把工作往前推进。综合处的工作向来走在各处的前头,不能因为自己曾经的离开让工作受损。马飞雁代理期间工作虽然如日子不咸不淡地往前走着,但毕竟处里的同志对马飞雁有抵触情绪,对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跟时间赛跑,把损失补回来。只要思想不滑坡,积累再多的问题也不是问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