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6.如果美元崩溃(16)

嚣张的特权 作者:(美)巴里·埃肯格林


通过维持低汇率和增加产品出口等措施,其他国家已经在大力推进制造业部门的发展。由此,他们认为美国也应采取同样策略,而要想实现这一目的,美国不仅要像德国一样限制劳动力成本的增长,而且还要像中国一样积极维持较低的汇率。

贬值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真是这样就好了。如果弱势美元可以神奇地振兴美国产业,可以创造大量的制造业岗位,并可以缩小收入差距,那自然是好事。但美国的环境同德国的环境并不一样。长期以来,德国不仅是欧洲重要的资本货物生产国,而且也是生产设备的主要供应国。现在,它还把触角伸向新兴市场。虽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经济和金融问题,但高度发达的学徒培训体系却为它提供了数量庞大的熟练技工,它从来都没有让自己的制造业部门衰退过。而美国的制造业就业增长则缺乏如此有利的起点。

与新兴市场如中国的环境相比,它们的差距甚至更大。通过将农民转变为组装线工人(仅需几天的培训,他们就能掌握所需技能),中国可以并已经促进了制造业就业增长,并提高了数量庞大的非熟练工人的收入。这与密歇根州海兰帕克-一个世纪前,亨利·福特在那里建立了第一条组装线-的情况还是有区别的。以现代标准看,用于生产T型车的技术是非常简单的,因此也就使得美国可以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作好工人培训,而在这些工人中,很多都是移民或直接来自农场。

时下美国的情况已经不同于以前。制造业已经转向了发展中国家-而这也正是我们所说的经济发展的含义。工业化的扩张正在让世界2/3的人口脱离贫困线。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在那些依赖非熟练工人和半熟练工人的产业(工人的培训只需一个星期)上越来越占据优势,因为它们拥有大量可以转变为工人的劳动人口。中国把农民转变为组装线工人,与此相对,美国则需要把快餐店的雇员转变为半导体加工厂的技工。但这种对比是没有意义的。美国的制造业是国际上竞争最激烈的制造业,它需要的是熟练的技术工人,而非快餐店的汉堡工。如果有足够的时间,美国人可以获得在半导体加工厂工作所需的技能和培训。但重要的是这种技能的传授,而不是单纯地降低劳动力成本。

另一个问题是,在美国的商品和服务出口中,制造业仅占微弱多数。服务(不包括向外国人支付债务利息的服务,但包括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承销服务、工程公司的设计服务,以及软件公司和管理咨询公司的商业服务等)占了整整30%的份额。在美国出口的服务中,大多数是由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熟练工人提供的。农业和原材料加工产品在出口中占了另外15%的份额。拥有广袤的肥沃土地的美国向来都是一个农产品出口大国,但这是资本密集型的农业综合企业部门的出口。不同于没落的家庭农场,农业综合企业部门雇用的工人相对较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