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创造消费者(2)

中国消费的崛起 作者:(英)葛凯


粗略估计,消费主义在中国已经存在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了,但事实上真正决定现代消费主义基本特点的根本性变革是从1900年前后才开始进行的。这种处于萌芽阶段的消费文化包括大批量生产商品的广泛流通、展示以及报纸对这些商品的评论——这些都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的。到了今天,人们又通过“中国制造”与世界进行对话,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形象。当然,一个中国人到底拥有多少东西才算得上富足,这个标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在20世纪初,电风扇、白炽灯甚至连一顶西式圆顶礼帽这样的物品,都足以将拥有者与他人区别开来。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消费者开始青睐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以及收音机等商品,这四件商品当时被人们称做“四大件”。进入80年代,人们的期望值有所提高,“四大件”也升级成了“六大件”——录像机、电视机、洗衣机、照相机、电冰箱和电风扇。截至2000年,中国人渴望更高级、更昂贵的商品,在全国11个大中城市,空调成为最受消费者追捧的家用电器,此外,人们对个人电脑、手机、彩色电视、微波炉以及影视器材的消费需求也开始显现。在农村,摩托车取代了自行车、驴车等交通工具,在1 000多万人的购物清单上高居榜首。从那时候起,现代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范围逐渐扩展到了体验式消费领域,比如教育、旅游以及文化活动等,北京奥运会就是一个例子。

时至今日,中国有将近1/3的人口,也就是4.3亿人可以被归入中产阶层(核心消费阶层),分类标准就是家里至少拥有6件类似的电器产品,比如电视、电冰箱、洗衣机、电话、手机、音响、DVD播放机、空调、微波炉等。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中国至少有13%的人口,也就是超过1.5亿人可以买得起某些奢侈品,比如名牌服装、手提包、高档手表等。这也就意味着在一个由相关政策支持的消费主义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新秩序里,从中获益的不仅仅是政客和商业领袖,更包括广大的草根阶层。

但是消费主义不仅仅体现在大幅增长的商品购买量上,还意味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从简单地围绕产品和服务运转过渡到消费主义的完全“植入”——人们之间的谈话和交流几乎都离不开他们从市场上购买的商品(比如“要来一瓶可口可乐吗?”,而不是“想喝点糖水吗?”)。在这样的一个消费文化氛围里,对人的评价不仅仅通过他们的出身、口音、工作、家乡和宗教信仰,更包括他所拥有的物品——一台油耗极高的悍马跟一台油耗较低的普锐斯所传递的关于车主的信息肯定是不一样的。由此我们不难得出,消费主义指的就是个人、集体以及国家越来越多地通过对大批量生产、社会上大肆讨论的商品的消费来定义自己的一种方式。

消费文化改变了我们体验这个世界的方式。一旦你在一家干净、有空调的美发沙龙里让一位彬彬有礼的专业美发师帮你做了一次头发,你就会发现要想再回到那种国营理发店里做头发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同样,一旦你习惯了在舒适的家里使用私人卫生间,而不是到社区里使用公共厕所,你就会觉得回到以前那种跟你的邻居并排如厕的日子简直难以想象。一位25岁、来自南昌的女士曾经这样向我描述:“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用的就是公共厕所,那个时候所有人家里都没有私人卫生间,所以每个人都去公共厕所。我现在根本没法想象十几户人家不得不共用一个厕所是怎样的一个场景,这也太不方便了,而且还会觉得尴尬。”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