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房地产和外汇储备的战场(5)

中国经济大萧条还有多远 作者:刘军洛


国际评级机构惠誉的报告认为,中国在2013年年中之前,发生银行业危机的概率高达60%。对于这样的观点,中国银行业的高管们显然并不认同。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日前表示,未来几年不良贷款大幅增加的概率很小。中国银行业的财务数据,包括即将集中披露的2010年年度业绩,足以支持中国银行家们的观点——中国银行业净利润突破8 000亿元,不良贷款比率和余额降至历史新低。中国银行家的理论是:

第一,借款主体发生了变化。贷款沦为坏账的条件是借钱的企业资不抵债。虽然今天中国银行业的贷款和过去一样,主要流向了国有企业。但今天的国企与十几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一年利润超过万亿。

第二,中国政府财力依然充沛,预算赤字仅占GDP的2%(英、美都在10%),赖账的可能性很小。

第三,中国国有银行2010年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平均超过20%,且净利润的40%以上用于现金派息,这两个水平既高于欧美的同行,也大大领先于绝大多数中国非金融国企。

第四,2007年,美国房屋抵押贷款债务是其GDP的103%,而中国家庭长期贷款额(衡量按揭贷款的指标)占GDP的比重为16%,即使算上地产商的贷款和地方政府投资工具的贷款份额,也仅占中国GDP的60%。

对上述观点,大家应该知道中国国有企业是推升中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2007年中国国企利润接近1万亿人民币,同时2007年是中国高通货膨胀时期。2010年中国国企利润突破1万亿人民币,2011年4月中国通货膨胀突破5%。这样,中国通货膨胀上升将开始威胁到中国银行业手上的两块优质资产,一块是房地产,一块是地方政府债务,因为中国基础货币供应要从增长30%,下降到增长15%。同时,大家知道中国房地产贷款和中国地方政府贷款属于同类型贷款。而中国预算赤字低,主要依靠大量卖地的收入,随着对卖地收入的依赖,优质土地必然严重减少,最终中国地方政府只能靠加大土地销售量来弥补巨额债务。所以,中国预算赤字由低向高的转化,不存在过渡周期,是一步到位的,是恶性预算赤字。还有,更重要的是,美国金融市场具有全球最强大的抗震性,它可以通过大量金融创新来缓解市场的“非理性”,比如可以通过信用违约掉期合约或ABX指数迅速抛售手上大量的房地产。

2004年,格林斯潘先生将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高到2006年的,而美国长期债券收益率和美国抵押贷款利率却没有动。在经济理论上,美国长期债券收益率和美国抵押贷款利率是随着美国短期利率上升而上升的。事实上,2001年全球开始出现了第一个“全球影子中央银行”,它们是“日圆套利交易者”。2001~2006年日本中央银行开始执行全球中央银行历史上第一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日圆套利交易者”主要的“胃口”是美元和日圆的利差。2004~2006年,格林斯潘提高美元利率,扩大了美元和日圆的利差空间,所以“日圆套利交易者”开始疯狂进入美国资本市场,它们的进入必然拉低美国长期债券收益率和美国抵押贷款利率价格。同样,2007年9月伯南克开始降低美国短期利率时,美国市场反而出现了美国长期债券收益率和美国抵押贷款利率迅速上升的现象。从经济理论上看,美国长期债券收益率和美国抵押贷款利率,是随着美国短期利率下降而下降的,因为伯南克迅速压缩了美元和日圆的利差空间,造成“日圆套利交易者”迅速逃离美国资本市场。这样,美国的大量金融结构反而在伯南克全力降低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中“破产”。中国银行业现在面对的全球影子中央银行是“美元套利交易者”,“美元套利交易者”的生存空间只有一个要求——美元贬值,并且它们现在大量聚集在中国和新兴市场。这批“美元套利交易者”是在美国2009年3月开始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中产生的。在金融世界里,美国长期债券收益率低,美元会贬值;如果美国长期债券收益率高,美元就会升值。2009年3月到2011年3月,伯南克投入了高达2万亿美元来拉低美国长期债券收益率。所以,我们必须考虑一个未来的问题——美国长期债券收益率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力量和时间——力量将非常强烈,时间将非常短。2011年,美国中央银行会开始停止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届时美国长期利率的迅速上升会造成全球高达10万亿~15万亿美元的“美元套利交易者”集体逃离中国市场和新兴市场,回归它们的老家——美国。

2006年,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的经营业绩——收入增长20%,创纪录地达到176亿美元;净利润在2005年创纪录增长的基础上再增长23%,达到40亿美元;2006年美国雷曼兄弟公司股票价格上涨17%,达到每股美元,同时股东回报率创纪录地达到1 694%。然而,2008年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却破产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