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世界的逻辑是什么?(4)

中国经济大萧条还有多远 作者:刘军洛


5万亿~10万亿美元。伯南克虽然领导着全球最大中央银行美联储,但就是当时全世界的中央银行迅速反应,集体向全球市场全力注入货币,也不可能抵抗日圆利差交易者疯狂逃离全球市场而产生的5万亿~10万亿美元的杀伤力。

中央银行的重要责任是什么?美联储的重要责任是什么?那就是防止全体市场参与者出现同步方向性一致行为。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石油输出国保持的多余产能在200万~300万桶。2007年9月伯南克的降息行动,迫使大量投机资本为了对冲通货膨胀风险纷纷涌进石油市场,全球石油价格从2007年9月每桶90美元急速上升至2008年7月每桶140美元。石油价格急速上升,使本已陷入通货膨胀的中国央行与欧洲央行都备感困难。2007年9月份,中国央行与欧洲央行被动采取了更进一步的紧缩货币政策,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年中,中国央行严厉的货币紧缩政策,让中国股市从2007年10月的6 000点高位,迅速下降至2008年8月2 000点以下。中国股市崩盘早于美国次级债危机爆发的2008年9月。可见2007年9月伯南克先生的降息举动,反而把欧洲央行与中国央行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使全球经济政策首次出现至1930年大萧条以来,一个主要工业化国家陷入衰退时,其他主要工业化国家货币政策会提早进入高紧缩货币的状态。所以说, 2008年发生的是百年一遇的危机,因为这是全球货币主义者们第一次有机会进行一场理论实践验证。

伯南克先生首次让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时,欧洲央行与中国央行进一步紧缩欧洲地区与中国地区的消费需求来压制全球经济,首次让世界无处不在的“套利者中央银行”在2008年解体。2008年是货币主义理论接受实践验证的一年。现在从全球债券交易者或套利交易者的思维体系出发,如何看待今天的中国经济?

2009年到2011年的今天,全球流动性的80%是由美元套利交易者提供的。美元套利交易者从美国市场拆借货币,然后投机新兴市场(包括欧洲市场)。2008年到2011年的今天,美联储、欧洲中央银行、中国中央银行共同让世界完成20万亿美元负债去推动全球化下的经济运行。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市场自然商品价格和市场工资价格的定律,因此,2008~2011年世界20万亿美元负债的产生,最终会对世界市场自然商品的价格形成强大的向下的结构性压力。不幸的是,2011年年初,世界市场工资的价格开始出现结构性下降趋势。目前,主要影响世界市场工资价格的是中国和美国,欧洲和日本属于次要地区。2008年10月到2010年年底,美国地区市场工资价格出现极速下降,而这期间中国地区市场工资价格出现极速上升,弥补了美国地区市场工资价格极速下降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所以,现在世界经济的唯一问题就是——中国市场工资价格出现的极速上升是因为中国地区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还是中国地区私人部门获取了更多的市场份额?非常糟糕也令人非常困惑的是,2008年10月~2010年年底中国地区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恶化,并且中国地区私人部门的市场份额严重下降。2008年10月~2010年年底确实是中国国企迅速扩大市场份额的“丰收季节”。然而大家不难发现,同期中国地区市场工资价格极速上升的因素——2009~2010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增值50%,这意味着中国市场工资价格迅速增加了近30万亿人民币。所以,2011年世界经济的问题本质非常简单:美国或中国的市场工资价格必须出现极速上升,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不能出现下跌。否则,在今天美元套利交易者提供流动性的全球经济中,将有第三次世界性大萧条爆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