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8.互联网误导(1)

末日经济 作者:(美)威廉·波纳


信息的质量和完整性具有决定性意义,这在军事史上有许多真实的事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给一具死尸穿上英国官员的制服,并将它抛入大海,以便让它被海水冲上海滩,被德国人发现。尸体所穿制服中装有一份同盟国反攻希特勒欧洲军队计划,当然计划是假的,目的是误导希特勒。而另一方面,希特勒相信他在英国布下的间谍网的威力,相信自己的间谍们能为自己提供有关同盟国反攻登陆的具体地点的情报。但他没想到,这些间谍早已暴露,并投靠了同盟国,他们给纳粹高层的情报都是假的。收到假情报比没有情报还要惨,因为这些信息缺乏真实性。这样的信息越多,下场就越悲惨。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前苏联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曾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支俄国军队由来自普鲁士的讲德语的军官指挥。这些普鲁士军官把命令和作战计划都翻译成德语,并故意泄露出去。敌军截获并读懂了这些情报,但作战计划的真正接收对象-俄罗斯士兵却无法理解。在美国南北战争中,罗伯特·李将军的安特提姆战役作战计划被泄露-一位南方军官用写有作战计划的纸片来卷烟草,然后不小心丢了,被联邦军队(也就是北方军队)发现。

在部队中,负责收集信息和辨别信息的部门被称为“情报部门”。这个筛选过程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工作,需要筛选的信息越多,工作就越艰苦。互联网虽然只是一种交流的工具,但是由于它传输的是海量的、真假难辨的信息,因此,最艰苦的工作就是辨别信息的真假。

虽然互联网上的信息是免费的,但有时你却要为这些免费信息付出代价。有时候,提供免费信息的互联网比骗子更具有误导性。一个典型的案例是,乔治敦大学法学院的一个学生涉嫌在购买某个边缘公司的股票后上网散布谣言、哄抬股价。你只要散布谣言说某公司有某个新突破、新技术或要签一份新合同,要并购其他公司……什么都行。只要把谣言散布出去,让人们议论就可以了。一般情况下,马上就会有“明智”的投资者抓住机会去购买一只他们一无所知的股票,尽管他们的依据不过是某个他们根本不了解的人的推荐和一些无法确认其真伪,也无法追溯其来源的信息。

一个律师在为该学生辩护时说,互联网是不可能误导大家的。根据他的说法,在互联网上发的帖子只不过是“涂鸦”,只有艺术性,而不具有信息性。这名律师辩解说,他的当事人不过是像涂鸦艺术家使用公共建筑物一样,把互联网当做艺术创作的载体……讲得再粗俗一点,就像一条狗利用一棵树一样。他的确亵渎了互联网,讲得更严重一点,破坏了互联网,但没有一个认真的人会把涂鸦与有用的信息相混淆。这种类比简直是妄图拿垃圾艺术来洗脱罪名。实际上,通过互联网哄抬股价或打压股价的确是可行的。仅仅几个小时内,互联网上的“涂鸦艺术家”就能卖出股票获取可观的利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