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不一样的日本

末日经济 作者:(美)威廉·波纳


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日本人发生了令人吃惊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大家都认为日本人是世界上最聪明、最有激情的;而在90年代,很多观察家却觉得日本人是无能之辈,既不尝试改变,也无力进行调整和改组,而调整和改组正是当时日本经济迫切需要的。

人们普遍认为,导致日本经济陷入困境的原因,是日本人对储蓄的嗜好以及在花钱上的保守态度。虽然他们生活条件不错,能出国旅游、购买奢侈品,但是日本人的平均储蓄额占收入的13%,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人的平均储蓄额只占收入的2%。由于消费少,日本经济似乎缺乏一根点燃经济火把的火柴,因此始终保持着潮湿冰冷的状态。

美联储最大的噩梦就是美国人在一夕之间变得和日本人一样了。他们不再继续以往那种超过支付能力的消费,而是开始减少支出。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就会在数周内给美国经济的火焰泼上一盆足以令其熄灭的冷水。美国经济和股市的发展依靠的是两个鲁莽的习惯:美国人的花钱方式和外国人的投资方式。只要任何一种方式出现审慎的苗头,不管多么微小,都将导致销售额、收入、股价、就业率的崩溃。一言以蔽之,如果美国人开始像日本人那样行事,那么美国经济将重蹈日本的覆辙。

作为一个岛国,日本国内充满怪僻和杂乱无章。日本人用一个词来形容:Nihonjinron,意思是“日本人论”。他们总认为自己是特殊的、高等的。移民日本受到严格限制,日本人不太信任外人,有时甚至鄙视外人。当然,这并不影响他们外出旅游,但是当他们外出旅游时,他们也倾向于集体出动-为的不过是看外国人。

日本人不仅认为自己优于别人,还经常通过与外国人的直接竞争来证明这一点。20世纪初,这种竞争采用了一种灾难性的方式。日本人试图以武力统治整个太平洋地区。这个计划开始时进展非常顺利。由于捷报频传,受此鼓励,日本军队一路挺进,直到他们被某个国家挡住了前进的脚步,这个国家就是美国。于是日本人一边驯服地退回到了自己的小岛上,一边谋划着发动下一场战争。

日本人论的核心就是法国人所谓的“团结”,日本人称之为“和谐”。意思是所有公民都必须朝着同一个目标团结协作、携手共进。但是法国人会直言不讳地批评本国的制度和目标,而日本人只会保持缄默。

如果说有哪一个国家的民众特别容易受到群体思维的影响,那么这个国家首推日本。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人团结一致地站在日本军队后面;七八十年代,他们又像骡子似的为大工业合并而勤奋工作。即使在今天,只要某个潮流在日本流行起来,似乎每一个人都应当义不容辞地加入这股潮流中。想象一下一群典型的日本学生走进卢浮宫的场景:几乎每一个人的头发都染成了橘黄色。

据说,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也是不一样的。西方社会中产生批判性分析的“干性”逻辑,到了日本就变成“湿性”的了-“湿性”逻辑带来的是更强的社会凝聚力。至于个人对权力、对错、罪恶和羞耻的理解,这些本是西方社会中受到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共同启发而产生的;而在日本,这些都有了完全不同的解释。如果辜负了集体或者没有尽责,按照日本文化的理解,人就应该为此感到耻辱。即使集体误入歧途,个人也应当不离不弃。

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经济表现,也让大家觉得日本人和美国人就是不一样。当美国经济繁荣时,日本主要的几条大街上死气沉沉,就像耗尽的电池一样毫无生机。而当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达到非常惊人的水平时,日本却保持着接近GDP10%的财政盈余。当美国经济景气时,日本却一团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