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律 做自己的CEO(6)

管理十律:商学院不教的管理法则 作者:刘澜


在询问并回答前三个问题后,你该问第四个问题:我该去哪里工作?或者,你至少知道你不该去哪里工作,知道该对什么样的工作机会说不,知道自己将以怎样的方式做一项新工作,并要求相应的预期和配合。德鲁克说:“成功的职业生涯不是计划出来的。它们是发展出来的,因为人们了解自己的长处、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已经为机会做好了准备。”

这时该问第五个问题了:我该贡献什么?不是问我想贡献什么,也不是问组织要我贡献什么,而是问我该贡献什么。要考虑到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形势的要求;二是基于自己的长处、做事方式和价值观,怎样能作出最大贡献;三是什么样的结果影响深远。

德鲁克举了两个美国总统做例子。在“二战”末期,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突然辞世,把副总统哈里·杜鲁门推上了前台。他以前主要关注的是国内事务,对外交并无兴趣。但是在波茨坦会议上,他认识到了外交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自己对外交的无知。在从波茨坦回国后,他放弃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将精力集中在他该做的事情,即外交上。他在几个月内成了外交专家,并主导缔造了战后新格局。而同样由副总统继任总统的林登·约翰逊,由于不想放弃他想做的事情—在国内事务上延续罗斯福新政的未竟事业,因此无法集中精力对付他该做的事情—应对越南战争,最终两件事都没有做好。

■ 四位美国总统的自我管理

美国总统的领导力是人们探讨最广泛、研究最深入的领导力话题。下面介绍一位跟四位美国总统都有过密切接触的亲历者对他们的评价。他们在自我管理上的得失,跟德鲁克提出的五个问题都有关系。

戴维·格根曾经是美国政坛的风云人物,为四位美国总统工作过,现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担任领导力教授。他说,尼克松是伟大的战略家,但是他没有能够约束自己心中的黑暗面。比尔·克林顿的“心智和口头表达能力要远远超过当代国际舞台上的任何一个人”,但是他也没有能够约束自己,不仅如此—

如果说尼克松一直都在光明与黑暗之间挣扎的话,我感觉克林顿的核心问题是:他的内心没有一个明确的指针。他拥有360度的视角,却没有一个坚定的真北。他的内心不够强大……他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谁,总是希望通过别人的视角来定义自己。这让他变成了一个充满冲突和矛盾的人,而在其他人看来,他似乎也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给人一种忽强忽弱的感觉。

与这两位相比,不算聪明的福特和里根却是自我管理的典范。

尼克松离开白宫之后,我的上司变成了杰里·福特,然后是罗纳德·里根。两人都不及尼克松聪明,但他们最终取得的成就却远比尼克松出色,尤其是里根。福特非常了解自己,非常清楚自己的长项和弱项,而且由于他有着很清醒的意识,所以他很愿意请一些比自己更加聪明的人担任内阁成员。因此,虽然担任总统的时间不长,但他却成功地组建了美国现代史上最出色的内阁;虽然先后经历了多次失败,但他能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最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给白宫带来了荣耀,并拯救了整个国家。

里根跟福特一样,也是一个非常了解自己的人,并且能够坦然接受自己的一切。他不仅在生活中有着明确的指针,在政治上也有着非常明确的信念,并且他还将自己那极富感染力的乐观精神传遍整个美国。不管他的政策是否得到认同,他都无疑是自富兰克林·罗斯福以来最优秀的美国总统。里根并没有自以为是,他非常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让他走向成功的关键就是奥利佛·温德尔·霍姆斯曾经用来评价富兰克林·罗斯福的那句名言:“他只有一个二流的大脑,但有一种一流的性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