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自然灾害与全球变暖(1)

反常识经济学 作者:(美)加里·S·贝克尔


重大灾难的预防措施

印度洋海啸是政策制定者们极少关注的灾难类型。这种类型的灾难发生率极低,不过一旦发生,就将造成巨大的损失。最近世界上发生的海啸不仅死亡人数众多,幸存者在身体与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并且财产损失不可估量,甚至超过了由其他发生率低(但却不可忽略)的灾难所导致的损失。1908年,随着一颗氢弹的降落与爆炸,一颗小行星也在西伯利亚上空发生爆炸。如果该行星爆炸的地点位于某个大城市上空,那么死亡人数将高达数百万。不过,这颗行星的直径只有大约200英尺,倘若一颗更大的行星(像这样具有危险性的大行星有成百上千颗,它们的运行轨道与地球的运行轨道相交)撞击地球,无论撞击地点在哪里,都会产生一系列的灾难,如冲击波、火灾、海啸和阳光照射不到地面等,这足以使人类毁灭。灾难性风险除了引起海啸的地震之外,还包括流行病(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夺去了2 000万~4 000万人的性命),恐怖分子所进行的核袭击或生化袭击,某些在实验室发生的意外事故,以及突发的全球性变暖。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由于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的活动似乎使得这些灾难越来越容易发生。

灾难本身不容易发生并不代表能够忽视其发生的可能性。可以想象,像印度洋海啸如此具有毁灭性的事件平均每世纪发生一次,共夺去了15万人的性命,平均每年就会有1 500人遇难。即使我们不综合考量遇难者的生命意义与价值,也会有人信心满满地认为如果死亡人数能够逐年递减,那么我们所有的投资与付出就是值得的。倘若我们对住在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的居民进行海啸预警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建立包括紧急通知、电话预警和防空警报器在内的预警机制,改善紧急应对系统,印度洋海啸中将会有更多的人幸存,而由此产生的全部损失也低于任何一种不做这些事可能导致的损失。重新安置人们使其远离现在的居住地或许会更有效,但对于那些极易受到影响的地区或住宅区、商业区而言意义不大,所花费的成本可能会超过收益。每年因预防海啸所花费的成本,必须与海啸发生所造成的损失的估值一致。

在我的著作《大灾难:风险与应对策略》中,我试图对造成灾难损失的决定因素进行更加详细明确的阐述。已经有大量的经济学研究文献基于人们为避免死亡而愿意花费成本的视角,来探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如果从人们应对风险的行为学角度分析,一个人愿意为避免发生率为10万分之一的死亡威胁支付70美元,那么他的生命价值将达到700万美元,而这个数字实际上等同于一个普通美国人的生命价值。由于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与其收入水平是正相关的,因此前面所提到的数据不能作为印度洋海啸中大多数遇难者生命价值的衡量标准。而更复杂的问题在于,绝大多数学者所做的研究都不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没有人知道海啸对生命的威胁对于遇难者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更多的疑难问题则来自这样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超过15万人已经死亡或者将会死亡,最终的死亡人数可能没有人知道。人们必须对灾难所导致的损失进行量化,同时应估计所采取的预防措施会有多大效果和耗费多少成本。那些小灾难所带来的危险仍然会像海啸一样具有毁灭性,其防范措施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我曾预测百年不遇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对其结果我十分肯定。然而,最近发生的海啸所导致的全部损失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们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以减少损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