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 历史就像一个钟摆(1)

美国的逻辑:为什么美国的未来如此堪忧 作者:(美)罗伯特·赖克


2009年9月,就在世界上最大的20个经济体即将召开峰会的前夕,美国财政部长蒂姆·盖特纳在总结大萧条爆发前几年美国人的所作所为时,重复了那个传统的观点:“长久以来,美国人花得太多、存得太少……这种做法无论对我们还是对世界上的其他人来说,都不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现在的美国,我们已经能够看到有更多的美国人愿意把钱存起来,而不是从其他国家无止境地借入财富,这种迹象表明一个重大转变正在悄然展开。”他呼吁尽快建立一个“二次平衡”的全球经济,在该经济体系中,美国人将会减少消费,而中国人将增加消费。

盖纳特关于这个转变的认识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大萧条只是一个表象,在这个表象背后所隐藏的真正问题,他却未能正确表述。问题不在于美国人过度消费,而是他们的财富不足以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强大的经济所能提供的一切。美国经济经历了一段快速增长的时期,占美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中产阶层期望从迅速积累的社会财富中分得一杯羹—这一点无可厚非,但事与愿违,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使财富流向了上层人士的口袋。

这才是美国当前经济困境的核心,除非将其解决,否则持续的经济复苏只能是痴人说梦。与此同时,这也成了美国的社会和政治困境,如果得不到妥善的处理,政治上将会面临动乱的危险。核心的挑战不是重新平衡全球经济,使美国储蓄更多的财富,减少向其他国家的借款,而是重新平衡美国经济,使人们创造的社会财富能够像几十年前一样在美国得到广泛的共享。在这个转变实现之前,美国经济的虚假复苏和投机泡沫还将持续,而且会随着时间的拖延不断恶化。

美国以前就曾经历过这样的情况。历史就像一个钟摆,有时候经济变革所产生的利益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有时候国家的繁荣被中产阶级广泛共享,经济的增长惠及众多人群;有时候我们觉得大家“有福同享”;有时候却发现要“自力更生”。粗略算来,在现代美国资本主义的第一阶段(1870~1929年),收入和财富不断地积累和集中;第二阶段(1947~1975年),繁荣得到了广泛共享;第三阶段(1980~2010年),财富又开始日渐集中。所以,现在开始进入第四阶段,即让广泛共享的繁荣再次成为经济发展的信条对美国来说至关重要。

美国的历史也并非完全如钟摆一样,因为它从未摆回到跟过去一模一样的位置上。它其实更像是一个螺旋,每次都在不同的高度和角度达到类似的水平。然而,每一次当我们站在螺旋的转折点上时,都会对经济的本质和目的产生类似的疑问。多大限度的不平等是可以容忍的?当投机失败和经济暴跌的时候,谁将会得到帮助并摆脱困境,而谁又会被遗忘、自生自灭?当大多数人认为对经济的不正当操控导致了他们的劣势时,经济是否已经从政治上危及到了自身?最根本的问题是:一个经济最终是为了什么,为了谁?

从技术的角度讲,大萧条业已结束,而大萧条的余震才刚刚开始。经济总是从衰退中,甚至从最黑暗的低迷深渊中反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预测商业周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当库存不足时,商家势必会向厂家重新订购;当汽车和家用电器用到无法再修理时,用户势必会更换它们;现代政府为了刺激就业增长,总是倾其所有进行采购,并想方设法使借贷环境保持宽松。一个更大也更有趣的问题在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如果“基本要素”各守其位—如果消费者能够保证持续的消费和储蓄,如果商人总是谨慎地进行投资,如果政府在公共需求和财政紧缩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如果全球经济有效地配置全世界的储蓄,如果现有环境能得以维持—那么,我们对健康和稳定的增长就可以存有希冀。但是,如果这些条件都不能满足的话,经济和社会都将势如累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