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追寻者(1)

影响你生命的12原型 作者:(美)卡罗尔·S.皮尔逊


 

人们渴望追求,总觉得心灵空虚、人际疏离、对局限感到不满,但又不知道到底失落了什么,只觉得在渴望一些难以言诠的东西。我们寻寻觅觅、攀登不同的生命高峰,探求新的视野寻找智慧,越过边际探索前人未曾探索过的领域、完成前人未会完成的梦想。我们内在的渴求回应灵魂的呼唤——去超越。

追寻自由的生命和快乐

追寻者追寻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或更完美的世界。就如犹太人会在逾越节前夕彼此祝福:“明年耶路撒冷见。”或者,一些人向往到“新大陆”,去追求自由和成功。这种渴求生命更美好、更快乐的冲动,是一股向上和向外的动力,帮助我们实现乌托邦般的世界和圆一个理想中的梦;它是人类内心深处追求完美公正的梦。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在他那篇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I have a dream)中,鼓励人们追求平等自由的渴望。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妇女运动、人类潜能开发运动,也全部以追求心灵解放和扩大潜能意识为诉求。

没有人能免于未知的召唤。无论我们想象那召唤来自天之涯或海之角,无论它来自天外天或理想新世界,也无论我们所追求的是财富地位、政治自由或经济繁荣,甚或就是追求明心见性、证入涅槃或单纯地渴望更多。

我们的追寻始于想找回失落的童真。那段纯真时期可能是生命初期与母亲的亲密联系,也可能是想重返本源的渴望,这种热切的渴望是我们生活上努力奋斗的动力。但是无论我们追寻到什么,心中总觉不能满足;没有任何爱情、身份地位或工作成就能满足我们内心的渴望。

然而,当我们变得踏实并发现真实本我(true selves)后,才能满足这种内心渴求。因为这种渴求是我们内心觉得支离破碎、不完整而且疏离,而渴望能够完整合一的表现。然而我们却将这种内在的渴求投射到外界,去追求一块乐园梦土。但是这种内心渴望,只有在意识到真正该追寻的是什么时,才能在扩大意识超越自我界限后,满足我们内心真正的需要。我们必须要知道内心在找寻什么,否则永远也无法从外面找到它。所以,我们必须要回应内在的呼唤,开始探索内心。

追寻内在的满足

追寻内在满足感可能发生在不同年龄的人身上,但特别容易吸引正进入青少年晚期和成年初期的人的注意。这是一个探索时期,他们探求新境地、尝试新观念和新经验,学习认识世界。旅行异地、学习新知、尝试体验,正是这个时期的特色。

年轻人得到环境的足够支持,会兴致勃勃充满渴望地回应内心的呼唤,他对探索的热切兴奋之情,远大于远离父母和家庭的恐惧。这些新奇的冒险,也许是学校或工作的变换,也许是结婚、加入军队或出外旅行,或者是任何一件新鲜事。在往后生活中,你也许会回顾前尘说:“我当时结婚,只是因为想离开家庭。”但是不管你当时是什么理由,它都帮助你迈出自己生活的一大步。矛盾的是,以自我的观点来看,这种冲动冒险不见得是好选择;但是对灵魂而言,却能帮助它发展茁壮。

自我发展不完全的年轻追寻者,可能会没有勇气和自信,安详自在地步入内在探险。他们的心中充满恐惧害怕,只敢在家附近漫步而不敢向外探索更广大的世界。我们当中有些人在一开始时,就好像《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里的桃乐丝,心里觉得非常孤单寂寞,而想寻访一位伟大的巫师,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归属。

到了中年时期,人们内心渴望追寻的冲动仍然与青少年、成年时期一般强烈。年轻人找寻自己的生命方向、发掘潜能以及追求爱情,以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和生活的理想目标。中年时期,年轻时的问题会再度浮现;结了婚的人会疑惑地自问:“我要与此人共度余生吗?”以前很满意的工作,突然间会觉得毫无价值,只想换个工作或另外开创事业。

于是,我们再度以年轻时的光和热,重新评估自己的生命和成就。无论年轻时候的梦想是否实现,在生命有限的前提下,我们开始重新检视自己的理想和梦想。因此精神层次的追求就更为重要,而且我们的生活哲学也该再评估,因为此时死亡(motality)已不仅是哲学上的思维,更是件与个人息息相关的大事。

对许多中年人而言,内心自我的探索过程都会遭遇到家人、工作间的责任冲突。想探索人生,但现实条件看起来好似不太可能;有些人想重回学校进修,但却又得努力赚钱送孩子上大学;想遨游五湖四海,却又有贷款要缴付。

不同的人,自我追寻的方式也不同。但自我追寻的共通处为,它召唤我们朝更高的层次行去,它使得生活更有意义、发现自己真正的面目、并超越环境和自己所赋予的拘束限制。

自我的探究,常在生命面临重大抉择时出现。当人感觉到生命有所疏离,局限和空虚时,就感受到内在想有所改变的召唤。对追寻者而言,问题可能会出在:应该“顺从别人”(conformity),或者“个别化”(individuality)。虽然想追寻改变,然而想满足家人和社会需要的想法却也依然强烈。多数的人都知道,破坏社会上约定俗成的不成文规定,是要付出极大代价的。

我们如同伴般服从权威,以经济地位来取悦家人和朋友。温顺服从会使内在的真我与外在被期待的我之间,形成紧张冲突,然而,在人类成长过程中,这种紧张是绝对必要的,因为“顺从”意指人们彼此相似;而“个别化”则出指人们彼此相异。“个别化”是人类最独特的部分,因为“自我”是彼此相异的。

刚开始探索时,我们四处尝试,这儿试试,那儿试试。表面上,我们遵循常规,私底下,我们知道自己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独特处,或者,开始探索时,我们会以完全不合乎自己身份地位的言行来反抗,这意味着要维持我们本我意识的唯一方法,就是承认它的存在并表现出来。但无论是遵循社会习俗或是反抗它,我们都会被环境所左右。

许多人曾这样想过:“如果我说了真心话,做了想做的事,我会失去家人、工作和朋友吗?”内在的追寻者渴求某些远超过工作、家庭和朋友的东西,但他们也相信,要追随内心深处的渴望势必要放弃家人和朋友等。以某方面而言,想要探索自己,就得永久或暂时地放弃一些外在东西,因为要成长,我们必须要离开所熟悉的环境。这并不是说,我们以后不会再拥有它们;也不意味着我们把它们真的抛在脑后了,而是有一些情感上的距离,我们才比较能开创自己的道路,有自己的想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