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文学是人的价值核心(1)

无限江山:孔庆东谈文化 作者:孔庆东


我这几年给很多企业家做过报告。企业家大多数是靠个人奋斗成功的,少数是靠官商勾结成功的,在座各位都比我清楚。怎么成功的,跟我一个搞文学的人没多大关系。各位请我来讲讲文学,我就实话实说,讲点儿咱们共同的东西。很多企业家抱怨,自己什么都有了,就是活得没劲。缺什么呢?文学也许能告诉你答案。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社会上开始了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当时,王蒙先生幽默地说:“我们有过人文精神吗?”的确,在这个时代,人文精神正逐渐受到侵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要有人文精神。但人文精神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所以我们只能以意会之。

现代人常感到活得不畅快,我们常埋怨不自由、不畅快是社会体制带来的。其实人的不自由来自于现代化,现代化本身就是对人性的束缚。自从进入现代社会,人就被分成各种专业、职业、学科,如果人不能跳出自己的那一行,就必然活得很狭窄。相对来说,领域稍宽一点儿,与人生相似度最大的学科就是文学。文学可以赋予人生更大的自由度,所以有没有文学素养关系很大。文学和人生是同构的,文学里面的内容涉及到整个人生。

人提高了文学修养,就能做一个有品位的人。然而,恰如要欣赏交响乐,必须先培养出能听交响乐的耳朵一样,如何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本人为各位设计了三门课程。

热爱生活

首先要热爱生活。老子说“大道至简”,道在最简单的细节中。能从最简单的生活现象中看出道来,这才是得道。禅宗认为,吃饭睡觉便是佛。这句话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但是知道了以后不能落实到行动上,那还不如不知道。上古时,圣人们简单地悟到了这一点。但到了后世,书越来越多,人们读这些书,心灵就被塞满了,后来禅宗重新打破了这些障碍。禅宗讲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直接面对生活现象。所以,要培养文学修养,就要珍惜每一个生活细节,用乐观的眼睛去看世间的一切。比如很多汉奸挖空心思骂我辱我,我看他们就跟看动物园里的猴子一样,很开心。因为他们既没有人味儿,也没有智商,根本不值得我去搭理他们,却能够让我看到愚蠢的把戏,岂能不乐乎?连这个都爱,世上还有什么不可爱的?

我们可以将生活艺术化,用艺术的眼睛看一切。我这个思想来自朱光潜先生。比如说校园里长着一棵树,植物学家来了,他马上分类分科,分析这棵树属于什么科,生长在亚热带什么地方;如果来的是一个木材商人,他马上想到这棵树值多少钱,这些想法没有乐趣,只是一种纯职业的想法;如果达到了艺术化的人生境界,当看到这棵树后,会忘记它是什么树,更不会想到它值多少钱,而是只欣赏它的姿态、它的形状、它的颜色、它的组成以及这一切带给人的美感。这就是为什么读唐诗宋词后会感到美,那里面也写到很多树、很多山、很多水,但不写它们的具体科学属性。今人的文章越写越细,反而没有美;像古人那样大而化之,它就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就像个写意的山水画。

汉奸卖国贼为什么让我看不起?首先并不是他们的政治立场,而是我跟他们相处了几十年,发现他们没有一个是具有生活情趣的,都是长着一副“阶级斗争脸”,看任何问题都拉扯到仇恨共产党、仇恨毛泽东上,这些家伙没有一点点他们所自诩的“人性”。吃喝玩乐、琴棋书画都带着极强的功利目的,没有高级的幽默感,只会恶搞和骂人。有时候汉奸们对中国的批判,也说到了一点儿事实,但是那种呼天抢地、恨不得早日让美国爷爷来接收的急迫劲儿,让人越看越乐。

北大的林庚先生谈诗(一说这是启功先生的观点),他把诗分成四类:唐以前的诗,唐诗,宋诗和宋以后的诗。他说唐以前的诗是自然“长”出来的,跟天与地不能分。读者觉得这些诗好,但不知哪句好,不知道哪个地方好,就是那种笼统的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有这种美。在这些诗中,人发现了自然,汉奸们读了这诗,就一定要扯到中国人天性虚伪上去。

唐诗是“嚷”出来的,例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一张口诗就出来了。在唐诗中,人既发现了自然也发现了自我,有了一种豪迈劲。汉奸们看这诗,就一定要说没有基督耶稣他老人家的爱,没有劳什子公民意识等等。跟汉奸们在一起说话,你会非常恶心,因为他们什么也欣赏不了,唯一的本事就是把一切都糟蹋成美国狗屎。

为什么宋诗不如唐诗?因为宋诗是“想”出来的。宋朝经济比唐朝经济发展了一大步,宋朝人的哲学逻辑更进步了,宋朝人更加勤于思索。宋朝人写诗有很多道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诗也很好,但它总是讲道理。正因为讲道理,让人觉得有那么一点儿不舒服。即便如此,宋诗仍然是好诗。我们写不了唐诗,如果能写出宋诗,也是了不起的。钱钟书先生认为,唐诗宋诗不仅是两个时代的诗,也是两种风格的诗,所以唐人可以写出宋诗,宋人也可以写出唐诗。孔和尚我,既可以写出唐诗,也可以写出宋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