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烽火天求太平

向善的孟子 作者:傅佩荣


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对孟子的叙述只用了两百多字。这样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两百多字就打发了,司马迁怎么想的呢?司马迁也许会说,我是历史学家,不是哲学家。他不太在乎这些哲学家有什么思想,只关注发生了什么事情。

但是司马迁毕竟是伟大的历史学家,下笔的时候有轻重。他说,孟子名轲,邹国人,老师是子思的学生。孟子的辈分很明白了,他是子思的学生的学生,而子思是孔子的孙子,这样算来,从孔子这儒家第一代算起,到孟子是第五代。

其实孟子在辈分上有点吃亏,当时社会上的发达人士,有些是孔子学生的学生,是孔子以下第三代。不过有些人并不能算孔子真正的学生,因为孔子教了许多学生,这些学生再往下传,就有很多走板的。比如,战国时一位了不起的军事家叫吴起,就是子夏的学生。子夏是有名的老师,教过很多帝王将相,但是他教得不太正统,学生里有变成军事家的,有变成纵横家的,什么人才都有,就是没有儒家的人才。

当时是战国中期,各国争雄,强国里有秦国和楚国,孟子曾在另一个强国齐国做过国家顾问。他也到过附近的国家,比如鲁国,但国力较弱,而孟子的祖国邹国更弱。随着战国七雄崛起,强国逐渐把弱国兼并了。

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富国强兵。楚国和魏国先后任用吴起,战胜了很多国家。齐国的齐威王和齐宣王用谁呢?用孙膑、田忌这些将军,于是“诸侯东面朝齐”。这是司马迁的记述,可见当时齐国确实很强盛。

大国纷纷扩张领土,诸侯争当霸主。这时候孟子带着学生,到处跟这些国君说“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还讲到孔子,希望他们推行仁政。这让人一听觉得慢了半拍,因为各国都努力富国强兵,争取战争胜利,可以想到,论政效果不会理想。

不过国君们觉得孟子讲得也不错,他描画的仁政境界太好了,比如国君与老百姓相处得很好,去任何地方都有万民拥戴。其实当时国君去哪儿都需要重重护卫,老百姓随时可能起来造反。但欣赏归欣赏,谁都不愿意做。因为他们觉得第一点就做不到,不能作威作福;还要学大禹,在外治水八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累得小腿没毛大腿没肉,那谁还要做国君呢?

孟子以这样的理想周游列国,总是行不通。从来没有得到真正执政的机会。五十四岁时到了齐国,齐宣王请他担任客卿,地位很高,却没有施政权力,建议也不被落实,这样一直到将近六十岁。

孟子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他想不如归去,回到鲁国,想好好把著作留下来,将来藏诸名山、传诸其人。很多学者都是如此,思想在当时行不通,就希望留给后代,希望将来有人推广发扬。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