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周游列国论王道

向善的孟子 作者:傅佩荣


孟子从四十岁开始周游列国,和孔子一样带着学生,去过很多国家,包括梁国、齐国、滕国、薛国、宋国等,几年下来也没太大成就,因为小国起的作用很有限,而像齐国这样的大国在尽力扩张,只想做霸主。

但是孟子和国君们展开的对话和故事都很精彩。最主要在两个国家:一个是齐国,和齐宣王谈了很多问题;一个是梁国,和梁惠王也谈了很多事情。

孟子跟这些大国国君谈话时,有个特点,叫做分庭抗礼。孟子是个没有官位的学者,面对大国国君,他绝不认为自己需要卑躬屈膝。为什么?因为孟子有浩然之气,这个秘密武器是儒家专有的。我修炼内心,就会心安理得,就充满正义的力量。我做好事,做自己该做的事,做久了内心就觉得充实、圆满;相反,一个人外在有再大的权威或财富,如果不能凭良心做事,内心就有亏欠,尽管表面上声势吓人,内心恐怕不堪一击。这些思想在孟子的文章里,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

孟子周游列国时,场面很盛大,随行车子有几十辆,学生和朋友有几百人。如果跟他比较,会发现孔子很委屈。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前后十四年,尤其是困于陈、蔡两国之间的时候,有七天没有饭吃,真是很惨,学生都饿得起不来了。子路都快翻脸了,说,老师,你是个君子啊,哪有君子像你这样走投无路的呢?

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穷困的时候坚持原则,小人就放弃了,胡作非为了,只求活命。“君子固穷”体现了儒家基本的精神。

孟子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学者,得到各国国君的重视。国君们为了收买人心,显示自己尊重读书人,以抬高自己的声望,他们“卑礼厚币”,以很谦虚的礼节欢迎学者,还送很多钱财给他们。孟子的学生常把别人批评的话传给他听,说,外人说我们“传食于诸侯”,一群人好像不用工作,没有什么能力,这家吃完再吃下一家,靠一张嘴巴让别人给钱。

孟子说,不能这么讲,我们是真正有理想的。他为读书人的薪水找到了最好的理由,并且说薪水越多越好。学生说我们好像是“素餐”,根本就没种田,也没有具体成就,白吃饭。孟子说你错了,一个国家的国君听我的话,就能得到安富尊荣--安定、富贵、尊崇、荣耀;老百姓、年轻人听我的话,就能做到孝悌忠信--孝顺、友爱、忠于国家,同时讲求信用,谁比我们读书人更应该吃饭呢?这话讲得很好。

周游列国时发生了很多故事。比如孟子五十二岁时,去梁国谒见梁惠王,有过一段对话。梁惠王问孟子,老先生,您这么远到我们国家来,对我们的国家有什么好处呢?孟子就皱眉说,大王何必谈利益呢?只要谈仁义就够了。司马迁读到《孟子》的这一段时,这位史学家把书盖起来,叹一口气说,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字害了大家,叫做“利”。

梁惠王作为国君,也是好心,问孟子你能为我们国家带来什么利益。但是如果只求自己的利益,那别国呢?别国人民不是人民吗?如果孟子在梁国说这样对你有利,到了齐国跟齐国国君说那样对你有利,不是自相矛盾吗?到这边说一套,到那边说一套,最终对自己有利,这是苏秦、张仪那些纵横家的所为,绝不是儒家。儒家是一个完整的哲学系统,到任何地方讲的都一样。孟子不讲这个利,而是让他明白,讲仁义才能取得最大的利益,因为这是从人性的立场出发,天下百姓都会支持,最终仁者无敌,称王天下。

周游列国之中,孟子还常谈到个人修养的问题。有一次,他快到齐国的时候,忽然看到有人在旅馆外面偷看,孟子就问这个人,谁啊?这个人就说,齐王派我来偷看一下,看看孟子跟一般人有什么不一样。因为孟子名气很大,齐王很好奇。孟子说,我有什么不一样呢?就连尧舜也和一般人长得一样啊!

这话讲得多好!很多人以为尧舜一定有三头六臂,长相很特别,什么双手过膝、耳朵垂肩,其实没有那回事。

孟子认为,修炼在于内不在于外。他鼓励每一个人都要有志向,而不要说别人是天生异禀、天纵英才。每一个人都可以从平凡走到不平凡,重要的是路有没有走对。孟子就要提供这样的路,所以坚持传播儒家的思想,张扬儒家的精神。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