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学中的武汉印象(9)

那些城 那些事 作者:方方


武汉女人碰到一个强悍的人时,她会很凶,你吵,她比你更吵,一句高过一句,一句凶过一句;碰到一个很弱小的人时,她又很容易去怜悯人家,可能她比人家更可怜,但是她还是要去怜悯。

武汉女性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很坚强。武汉女性是非常坚强的,而且对自己男人很好。武汉男人比较贪玩,不像上海男人,天天在家做家务。但武汉女人就让他去玩,自己把家务事包了,小事情自己做主,遇见大事还会找男人来做主。

接触武汉人多了,我觉得自己写小说的时候得心应手。我在武汉这座城市生活的年头实在是太长了,所以我写小说时,不可避免的,要以这样一个城市来为背景,我要写哪一个人物,放到哪一条街上,我心里都有数。

我对这个社会的了解相对来说是比较立体的,我觉得自己要写武汉的任何一群人,都是可以把它写得很好、很放松的,写的同时,我自己也是很有快感、很舒服,然而,所有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我对武汉是那么的熟悉。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这么喜欢武汉,实际上武汉气候条件不是太好,人文环境,包括本地人的性格也不是最好的。从某种意义上,外地人可能不太能融在这个环境里去。我想来想去,得出的答案是,我对这个城市太熟悉了。当你熟悉了一切之后,你就会有一种亲情感,就像很多人向你走来,只有一个人对你微笑,这个人就是武汉一样。

因为熟悉,每次坐飞机到武汉,哪怕看到街道是混乱的,哪怕听的口音是很凶狠的,我都会有一种安全感。我喜欢武汉,因为这个地方就是我的家乡。

4. 《汉口租界》

我写过《武汉人》,再版的时候改名为《阅读武汉》,后来应出版社邀请还写了一本《汉口的沧桑往事》。主要以汉口的那些老建筑为背景,写了武汉的一些历史,写的是近代以来的武汉。为了写这个我跑遍了阅马场、红楼、汉协盛建筑营造厂,还有其他一些老房子。之后,我又写了《汉口租界》,书上都配了图片。

武汉市曾经是一个仅次于上海的繁华都市,号称“东方芝加哥”,还有人将武汉称呼为“大汉口”。当然,之所以有这样的称呼,是有它的历史渊源的。我们国家只有两个城市前面冠以“大”,一个是“大上海”,另一个是“大汉口”。

武汉当年经济发展是非常超前的,一度仅次于上海。所以,当时租界开辟时,武汉有五大租界区,从数量上来讲武汉仅次于天津。上海是两个租界,天津是八个租界。这些西方文化的侵入,改变了武汉的特质。

这个城市特别容易写小说,也特别适合我们写小说,当然每个城市都适合写小说,可是为什么武汉这个城市,我觉得它写小说特别好?因为它有很多看头,有很多事件,还有很多变化——文化特质,包括城市特质的改变。

经常有人开玩笑说:“不能让武汉太前卫、太繁荣、太超前的。因为武汉这个地方太重要了,打一枪,把人家几千年的帝国搞亡了。”为什么有这样一些说笑?它肯定和历史有一些关系。

广州是孙中山的老家,闹革命闹得那么厉害,辛亥革命不在广州打,也不在北京、上海这两个很前卫、很开放,思想很活跃的地方打,却在武汉这个地方“嘭”一枪打响了,它革命就成功了,所以说武汉有它很特别的地方,有很多说头。

文学需要很多变化,它的人物要出彩,人物出彩就有点意思了。在武汉生活了很久,我对这个城市很了解,武汉从文学的角度讲遍地都是题材。

5. 《武昌城》

我前年写过一篇小说叫做《武昌城》,《武昌城》写的是1926年。

1926年丁四桥、贺盛桥之战战败之后,北洋军阀逃到武昌城,武昌城被北伐军包围,围守了四十天。一开始的时候还打炮,打炮可是会把城墙打垮,把里面的老百姓打死的。据说有一个传教士就“坠城而出”出去跟北伐军商量,说不要开炮,开炮会打到民房上伤及百姓的。于是北伐军不开炮了,改像铁桶一样的围着。

四十天里面饿死了几万人,最后连老鼠、狗、野果都全部吃光了。城里死了很多人,双方就协商,开城三天,让老人和妇女、小孩子,出来找点吃的。最后,1926年10月10日北洋军阀开城投降了,当然也还有部分北洋军负隅顽抗,包括他们的总司令刘玉春。

1926年距我们并不是特别遥远,只有82年(本文写作时间为2008年)。这一仗打完之后,国民政府下令把千年古城——武昌城给拆掉了,武昌从此就没有城了。

我觉得这是武汉史上非常重大的一件事情,可是这段历史,很多人都完全不知道。

你想想,在围城的四十天,发生过什么?人性以及人和人之间关系,在其间发生了什么变化?我觉得这都是文学,这里面的悲欢离合,都值得作家把它写出来。

你想想,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对我们人生有什么影响?当时的守军是投降还是不投降,是背叛自己的军队,还是为老百姓着想都有一个挣扎的过程。我觉得像这样的东西,作为作家来说都是我们特别关注的。

以武汉为背景,我还写过两部长篇小说。《乌泥湖年谱》就写我父亲这代知识分子到武汉修三峡的心路历程,代表了整个知识分子群体在1957年到1966年的心理路程。另外一篇小说描写的是1920年到1947年武汉的生活,写一个汉剧演员在这段时间中的个人经历以及他在武汉的生活状况。

这些都是在武汉背景下写的,我的人物都在这里生活着,除了我对这个城市的熟悉以外,还有就是我觉得我应该把武汉人的生活状态,武汉人的过去和现在告诉广大读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