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导 论(2)

21世纪中国最佳纪实文学2000-2011 作者:李朝全


三、纪实文学的生存困境与变局

在现代传媒高度发达,每个个人都可以成为媒体发布者的“自媒体”时代,新闻资讯相当便捷,信息传播异常迅速,纪实文学的新闻性优势几已荡然无存。同时,人们的娱乐方式、精神文化消费方式严重分化,轻松快阅读、浅阅读和图像阅读的冲击,对纪实文学的生存空间构成巨大挤压。纪实文学创作必须寻求突围与突破,只有在新闻结束的地方再出发,只有比新闻走得更远、挖得更深、写得更透,更具思想穿透力和厚重感,充分调动并运用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细节情节、优美文字等文学元素,才可能超越新闻、超越浅阅读。

纪实文学的发表空间压缩,并不断变局。专门的纪实文学刊物数量及规模远不及小说,亦不及散文和诗歌;综合性文学期刊上的纪实文学栏目日渐减少乃至被取消。纪实文学在期刊上的生存空间总体趋势是受排挤的。一个颇具象征意义的事件是2009年底《纪实文学》杂志因生存困难被迫停刊。但是,近年来情况也出现了一些新变。一是非虚构创作和纪实作品的崛起。《人民文学》自2010年起开辟非虚构专栏,倡举“非虚构”大旗;《天涯》等杂志设有“叙事”“非虚构”“个人史”等纪实栏目。一些创作基金如千禾社区基金、人民文学“大地行动计划”等同步跟进。二是纪实传记类刊物陆续出现。《名人传记》《中国传记文学》等杂志创立。传记文学热读、热销局面形成。一些专攻纪实文学优长的刊物和中国纪实文学学会会刊出现。2000年起《北京文学》设立“现实中国”专栏,几乎每期头条均以一篇中短篇纪实文学作为主打,切中社会热点焦点,大受读者喜爱,业已成长为纪实文学的一座重镇。《中国作家》创办纪实版,每期刊发约80万字的纪实文学新作,大篇幅大容量,几乎可将年度内优秀纪实文学特别是长篇纪实文学一网打尽。《当代》《收获》《十月》《钟山》《时代文学》等大型期刊,也在刊发纪实作品方面投入较大版面,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不少纪实佳作均曾在《当代》首发。中国纪实文学学会则在办刊道路上摸索前行。先后与《文学界》和《时代报告》杂志合作,以出版其中旬刊或下半月刊等形式,推出《中国纪实文学》杂志,笼络了一些纪实文学作者,发表了一些聚焦热点的作品,如反映南方冰雪灾害、药家鑫杀人案、洞庭湖旱灾等主题的作品。

与刊物版面萎缩相对的,是“报章纪实文学”盛行并产生较大社会反响,发挥了倡导、引领短篇创作潮流之功。《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等报纸,或以举办节庆征文形式,或开辟作品专版,定期发表一些简短生动的纪实文学,其中如李春雷《夜宿棚花村》、张胜友《让汶川告诉世界》、蒋巍《闪着泪光的事业》、贾宏图《仰视你,北大荒》等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关注。报章纪实文学对于提倡纪实文学精练写短、长篇短写,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促进作用,对于真正发挥纪实文学参与现实的“尖兵”、“轻骑兵”作用无疑大有助益。

集体和个人的写史、立传、修志热导致纪传作品大量涌现,这是新世纪纪实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许多历史档案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式解密,于是出现了一批披露历史实情内幕或记述名人轶事秘闻的作品。一些历史当事人和亲历者开始撰写回忆录,有些关注历史的作者开始“抢救历史”,展开访谈录、口述实录、田野调查工作,由此出现了“访谈风”、“口述实录潮”、“传记文学热”等现象。这些热潮至今方兴未艾。其中的人物传记,主要是关于历史名人(如孙中山、蒋介石)、文化名人、时代名流、英模先进的生平事迹及人生传奇。同时,出现了不少记录城市发展史、企业成长史、个人心灵史的著作。一些民营出版商以商业运作模式,助推个人家族史、家谱、传记的修撰出版。国家方志部门进行各级地方志的修撰,这是国家行为的修志举措。如全国方志办主持修撰的上千万字的《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各省、市、县近年陆续组织修撰的新省志、市志、县志,打破了“活人不入志”的传统,把许多当地的当代各界名人收入志书。“传记热”是因为读者希望“以人为鉴”,吸收人格滋养,培育个人情操,同时也含有了解历史往事和内幕隐情的阅读动机。“方志热”、“回忆录热”、“解密潮”等,则是企望“以史为鉴,以见未来”,希望保存历史档案资料,同时用以资政、资治,皆着眼于现实生活,具有深远意义。

纪实文学是最能敏锐感应时代脉搏、发出时代最强音的文体,党和政府有关部门以组织行为对其的重视与推动,对新世纪纪实文学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譬如,每逢国有大事要事,都组织作家采访采风,集中创作相关主题作品,举办相关主题征文活动,进行评奖表彰,并对相应主题的创作给予扶持和资助。如中国作协及各地作协组织一批作家深入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现场采访,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时组织作家“重走长征路,讴歌新时代”,在庆祝建党90周年时组织作家“走进红色岁月”,在非典、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灾难中,组织作家深入一线采访。自2004年起,中国作协开始实施“重点作品扶持工程”,扶持资助了一二百个纪实文学创作选题。这些举措都很好地激发了纪实文学作家的创作热情和创作灵感,催生了一批有分量的作品,如徐剑描写青藏铁路建设的《东方哈达》,杨黎光写抗击非典的《瘟疫,人类的影子》,反映汶川震灾的李鸣生的《震中在人心》、何建明的《生命第一》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