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导 论(4)

21世纪中国最佳纪实文学2000-2011 作者:李朝全


其四是历史题材占据市场。历史纪实包括人物传记,具备实录、史志、史传以及史鉴价值,在阅读市场上大受追捧。尤其是那些带有披露历史细节和内幕隐情性质的作品,那些富于个性色彩、感人泪下、曝光私密的自传或名人传记,更是在市场上大出风头,吸引住众多读者的眼球。如王树增的《长征》《解放战争》作品篇幅长达数十乃至一百三十万字,提供了丰富的史实内容,很好地满足了读者对于知识性、趣味性的需求。金一南重写中共早期历史的《苦难辉煌》也大为畅销。李洁非《胡风案中人与事》探析荒唐时代与小人物命运的关联,启人深思。寓真《聂绀弩刑事档案》披露第一手史料,揭示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在特殊年代的遭际和秉持操守,触及灵魂。徐光耀《昨夜西风凋碧树》和金敬迈《好大的月亮好大的天》,描写自己在“反右”和“文革”中的曲折遭遇,对历史进行反思。张雅文的自传《生命的呐喊》书写一个社会小人物艰辛的奋斗历程,具有很强的励志作用。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满妹《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等一批政治人物传记,都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文学价值。党益民《守望天山》记述了一位为亡故战友守墓二十几年的老兵的故事,蒋巍、徐华《丛飞震撼》讲述深圳歌手丛飞乐于助人的故事,催人泪下。刘元举、康锦达《人民代表冯有为》记录了一位勇于为民代言的人物,徐风《花非花》叙述紫砂艺人蒋蓉动人的一生,张培忠《文妖与先知》挖掘“性学博士”张竞生鲜为人知的生平,赵瑜《寻找巴金的黛莉》以小说笔法从讲述小人物的生平往事管窥时代风云,探寻巴金的心灵世界,皆注重情节细节的运用,文学性强。

五、主题选择:注重现实针对性和长远价值

2000年以来的纪实文学创作继续将现实作为自己最重要的描写和表现对象,勇敢承担“时代书记员”和“人民代言人”的角色。记录时代,为时代写史,描绘人们的精神图谱,为人民立传,传达百姓心声,反映民族心史,承担社会责任,体现文学秉持,是新世纪纪实文学创作最重要的主题选择和价值追求。

“民生报告”无疑是近12年创作的一大焦点。梅洁的“西部女性生存状况忧思录”、陈桂棣的“农民调查”、黄传会的“农民工系列”、阮梅的“留守儿童调查”,以至朱晓军的“反腐战斗作品系列”(包括《天使在作战》《一个医生的救赎》《高官的良心》等),陈启文的“粮食报告”,表现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建设、食品安全的作品等,描写的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主题。

记事写人是纪实文学的基本功能。如果从大的主题上分类,几乎所有的纪实文学作品皆可归入于此。《天使在作战》《丛飞震撼》《守望天山》《一种精神》《花非花》《生命的呐喊》《人民代表冯有为》《聂绀弩刑事档案》《木棉花开》《摇着轮椅上北大》《部长与国家》《文妖与先知》等,都是将人物作为描述的核心,注重描写人物的性格和命运,通过丰富的情节细节、对话心理描写等,表现人物最宝贵的品格和精神,展现人物内心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激励人。而《国运——南方记事》《震中在人心》《生命第一》《天堂上的云朵》等,重心则在记事上,这些作品中人物众多、个性各异,作者所要凸显的是纪实文学作为史志记载的功能,重在记录那些感天动地、感人至深的情节、事件,为历史“立此存照”,留下备忘录和珍贵档案。

阐述新思想、新见解,是新世纪纪实文学在主题选择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王宏甲擅长勇立时代潮头,高瞻远瞩,发出新颖而独到的见解。他的《智慧风暴》站在世纪初的门槛上,眺望一个正在迅速到来的数字信息时代,较早认识到,这场数字革命所带来的智慧风暴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活和中国的面貌。他的《中国新教育风暴》则从王能智等的教改创新中预见到新教育理念和方式的曙光,指出一场“新教育”风暴必将到来,并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教育的现状。魏荣汉、董江爱和朱晓军则分别对农村基层政权建设进行个案观照及思索。何建明通过一系列的作品,对党如何执政为民、中国如何科学发展、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党员应如何坚定信仰等进行了深刻思考与反思。张胜友的《东莞:城市传奇》《珠江,东方的觉醒》等一系列政论体电视报告(电视政论片),更是对中国的改革发展之路,对中国的命运抉择转变及未来发展进行深入探究,阐发了许多颇具价值的政治观点。

六、纪实文学的优长与缺陷

纪实文学是文学的“轻骑兵”,强调对现实的参与和对生活的干预,是经世致用的活文学。政论性、思辨性、理性批判与反思,是纪实文学的重要品格。新世纪以来的纪实文学创作反思意识增强,理性视角得到强化,思想的深度和力度都有明显拓展。

一是对现实的观察与思考。作者创作主体意识鲜明,特别是作为思想主体和现实沉思者身份,重视直面现实、着眼未来,总结经验教训,以鉴长远。如《巨灾对阵中国》对巨灾与中国发展的辩证关系的考量,《共和国粮食报告》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探析,《中国高考报告》、《中国新教育风暴》、曲兰的《十八岁的数据库专家》等对现存教育制度弊端及其出路的思索,梅洁、黄传会对农民生存的忧思,《情报日本》对日本“情报立国”理念的推介,《第一种危险》对社会危机深沉的追问,都发人深省。二是对历史的反思。作家们注重从历史往事中推论出对今日以至未来有价值的经验教训。如《聂绀弩刑事档案》《胡风案中人与事》《昨夜西风凋碧树》等对“文革”带给知识分子的“精神奴役伤”、心灵内伤和人格扭曲进行反思,《国殇》对国民党抗战历史进行重新书写及评价,……这些重审历史之作,运用全新视角,尽量逼近真实,将曾经被扭曲的历史和被妖魔化、异样化的人物扭转过来,恢复其常态及正态,力求客观、全面、科学,旨在还历史本来面目,告诉读者历史真相。

新世纪纪实文学,备受诟病的缺陷,除了出现了一些有偿版面、有偿报告、有广告嫌疑的作品之外,更在于其批判现实、干预生活品格的沉陷与缺失。社会问题报告锐减,纪实文学介入生活的能力明显削弱,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纪实文学对生活的积极参与、对问题的大胆揭露、对现实的勇敢担当与批判,是1980年代创作屡屡引起社会轰动的重要因素。新世纪纪实文学引起法律纠纷、政治风险的可能性加大,写作的潜在危险增加,创作的禁区和雷区增多,作品的战斗性、批判性逐渐丧失。更多的作家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选择主动避开或避免那些高风险的题材与主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纪实文学大胆参与生活尤其是现实问题的能力缺失。所以,当“文坛黑马”朱晓军批判性战斗性都很强、题材主题都相当尖锐的《天使在作战》甫一发表,即引起热烈反响和广泛好评,并屡获大奖。

纪实文学是一种“戴着镣铐跳舞”的受限文体。这种受限性主要源自其必须保证内容的绝对真实,不能有丝毫的虚构或杜撰。新世纪以来,少数作家的纪实文学作品存在着超出合理范围的过度想象、凭空想象的缺陷,如大量运用人物的直接对白、心理描写,特别是对历史人物、已故人物在缺乏第一手资料佐证的前提下进行心理描写更是纪实文学之大忌。这些明显的主观臆造或虚构成分的存在,说明作者对纪实文学文体的特殊品格和属性把握不准、不严,因而存在着作品失真的危险。

新世纪纪实文学有时还存在着纯粹从资料到文本的缺陷。纪实文学是贴着大地和民众行走的文学,强调实地采访和现场搜集素材,重视材料来源的第一手性、可靠性和准确性。一些作者足不出户闭门造车,单单从文献记载或网络搜索中积累素材,直接将资料转化成文学文本。这样的创作无疑会带来鲜活性、新颖性的欠缺,对纪实文学文体品格造成损害。

纪实文学作品艺术性不强,是造成读者不断流失的根本原因。不少作品文字干巴、无文采,叙事铺陈,情节、故事平淡乏味,甚至沦为流水账、记事本,篇幅冗长拖沓,思想平庸,很难带给读者审美的愉悦和思想的启迪。这是当下纪实文学亟须改进和提高的重要方面。

回顾最近12年来的中国纪实文学,成就无疑是突出的,影响亦是深远的,众多作品具有文献价值、史学价值、社会学价值,认识价值、教育价值或审美价值,可以在文学史上留下印记,有些作品堪称纪实文学新经典。我们有理由坚信,随着时代的进步,纪实文学这种诞生至今不足百年的年轻文体定会与时俱进,更加成长壮大,继续与时代同进步,与人民共忧乐,勇立时代潮头,自觉关注生活、记录历史、反映现实、眺望未来、描绘人们精神世界、抒发百姓心声。

12年间大陆发表的纪实文学作品篇目数以万计。选编一部名为“最佳”的作品选,实在是一桩高风险的事情。编者力求从史志性、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等方面综合权衡,作出艰难取舍。为了弥补选本篇幅有限的缺陷,编者特在书前作此导论、在书后附有作品存目,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新世纪纪实文学发展的脉络及全貌。不当之处,恳请读者不吝赐教。

2011年11月 于北京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