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瘟疫,人类的影子(11)

21世纪中国最佳纪实文学2000-2011 作者:李朝全


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即我们今天所说的“非典”,是由变异的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抗生素对病毒感染疗效不大。这是因为,病毒感染和病菌感染不同,治疗的方法当然也就不一样。

病毒,完全不同于细菌,不仅仅它比病菌要小得多,一般只有细菌的十分之一,有的病毒甚至只有细菌的百分之一大,更重要的是它的形态和病菌也不同。

细菌由一个完整的细胞包裹着,它依靠自我分裂而繁殖,一般认为生命体的基本存在形式就是细胞,因为所有的生命活动,如代谢和遗传,都必须在细胞体内才能得以完成。所以说,细菌虽然既非植物也非动物,但它是一种生命体。

可是,病毒没有一层细胞膜将自己包裹起来,也就是说,它不是以细胞体的形式存在。病毒只是一小段核酸,外面再有一层蛋白质,当它单独存在的时候,它无法完成生命活动,因此都不能称为一个完整的生命。病毒,只有侵入其他的细胞体内,才能行使生命功能。病毒外包裹的蛋白质的任务是帮助病毒附着到细胞膜上,这种附着必须精确到位,亦即与细胞膜上的特定受体嵌合。不同种类的病毒通常只能侵入特定的细胞,因为它们无法在一个陌生的细胞上找到配对的受体。例如,乙肝病毒只侵入人体的肝细胞,普通感冒病毒只感染人的呼吸道细胞。

病毒一旦附着在细胞膜上,它就会为自己打通一条进入细胞体内的途径。这时,进入的是核酸,蛋白质则在大功告成之后留在外面。病毒核酸进入细胞体内之后,它们即开始行动,夺取细胞的控制权,这有点像是在细胞内搞了一场“政变”,入侵者令细胞反复合成病毒自身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从而组装出更多的病毒粒子,从细胞中释放出去,再去感染新的细胞。

人被病毒感染后,人的免疫系统也会立即投入战斗。人的免疫系统不但能战胜病毒的入侵,而且还会牢记这些病毒的“模样”,当它下次再入侵时,立即认出它来再次发起进攻,这就叫产生了免疫力。但,同样也有人体免疫力战胜不了病毒的时候。由于病毒感染人体和细菌感染不同,病毒藏在人体内的正常细胞里,不具备独立的代谢功能,而抗生素主要是破坏细菌的代谢功能,对病毒感染就无能为力了。同时,人的免疫系统在进攻入侵的病毒时,同时也把人的正常细胞杀死了。所以,治疗细菌感染和治疗病毒感染是不一样的。

治疗病毒感染更困难。

这也是治疗典型肺炎和传统上的非典型肺炎与治疗今年发生的“非典”不同的地方。因此,卫生部在向下发文时,为了以示区别,将今天的“非典”称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广州发现了第一例本地“非典”患者

广州发现的第一例“非典”病人并不是像人们担心的那样,由外地转来的“非典”病人传染的。我从采访中得知,这时广东全省已有佛山、河源、中山、顺德、江门、深圳等地,先后发现了“非典”病人。这些病人大部分都是散发的,相互间并没有接触史。

目前,我们还没有弄清楚“非典”的最初传染源,我们还无从知道最初感染人上“非典”的冠状病毒何时、何地、从何种动物身上传染给人类的。医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结论是能“复制”的,即可重复实验得到相同的结果才是正确的结论。我们有待于流行病学的专家寻找到真正的“非典”传染源。这需要世界医学界的通力合作。

其实,冠状病毒并不是刚发现的一种新病毒,早在39年前就已经被国外的医学家发现了。它的存在远比发现它时要早得多。

1965年,国外的医学家在感冒病人身上发现了一种新的病毒。在高倍数的电子显微镜下,看到这种病毒的包膜上有形状类似日冕的棘突,因而称其为“冠状”病毒。冠状病毒通常直径在60微米—200微米(1微米是1米的百万分之一)之间,长度约为20微米,它是导致人类感冒的主要病源。在这次“非典”发生之前,医学家已经发现了十几种冠状病毒,但是其中只有两种可传染于人体,其他冠状病毒多数只存活在猪、牛及鸡等禽畜及哺乳动物身上(后来发现有冠状病毒的果子狸也属于一种哺乳动物)。

冠状病毒引起的人类疾病有两类:一类是呼吸道感染,感冒和“非典”都是属于呼吸道感染;一类是肠道感染。这次“非典”病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有严重的腹泻。

冠状病毒感染在全世界非常普遍,人群中普遍存在冠状病毒抗体。不同的国家人群抗体阳性率也各不相同,比如我国人群的冠状病毒中和抗体阳性率为30%—60%,而原苏联地区的人群冠状病毒中和抗体阳性率则高达53%—97%。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冠状病毒感染高峰是秋冬和早春时节,每2年—4年会有一次冠状病毒感染的暴发性流行发生,目前冠状病毒的感染尚无特殊治疗手段或相对应的疫苗注射预防。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