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9.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1)

浩荡两千年 作者:吴晓波


人生不愿万户侯,但愿盐利淮西头。人生不愿万金宅,但愿盐商千料舶。

——杨维祯《盐商行》

泉州商人蒲寿庚昼夜难眠,整日在院子里低徊叹息。城门之外,一支丢盔卸甲的残军正急切地等着他作出一个决定。那是1276年的冬天,烽火燃烧长江之南,蒲寿庚的一念之差,即将直接影响南宋王朝的存亡。

13世纪初,一股蒙古族的军事力量崛起于北方,它的杰出领袖叫铁木真。他统一了蒙古高原的各部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即“天赐蒙古人的坚强大汗”。1271年,铁木真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大元帝国,定都于大都(今北京市)。5年后,元兵攻陷临安,宋恭帝投降,大臣陆秀夫率残部夺海路南逃,另立年仅7岁的赵为皇帝,在元兵的追杀下,陆秀夫窜逃入闽,其目的地就是南方重镇泉州。而蒲寿庚正是泉州的实际控制人。

在血统上,蒲寿庚不是一个汉族人,他眼呈宝蓝,头发微卷,是一个祖籍西域的白种阿拉伯人。

蒲家事迹散见于元、明两代的各种笔记之中,其祖先信奉伊斯兰教,由西域南下到越南占城经商,成了富饶之家,南宋名将岳飞的孙子岳珂曾经到占城蒲宅参观过,其奢富之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蒲家又辗转到了广州,不知道因为怎样的缘故成了广州国际贸易市场上的商人领袖(“总诸番互市”),流传至今的《蒲氏家谱》中记载,蒲家在广州港首建了第一座灯塔,白天以悬旗为号,晚间以火把为标,指挥进出的经商船舶,这很可能就是他们获得权威和财富的关键所在。到了蒲寿庚的父亲蒲开宗一辈,举家迁居到了福建的泉州,时间约在南宋末期。

泉州港与明州港(今浙江宁波)、广州港并列为南中国三大海港。与明州、广州相比,泉州的内陆腹地最大,当时闽江的上游与江西的信江河、浙江的钱塘江相接,跟繁华的江南市场连为一体,其下游则与福州港相连,循海道而达南北洋。除了在地理上的居中便捷之外,泉州的制造业优势最为突出,中国出口海外的大宗商品为瓷器、茶叶和丝绸,泉州的德化白瓷产量很大,同时与另外两大造瓷中心——江西景德镇和浙江龙泉最为靠近;泉州茶叶自古出名,是铁观音的故乡;另外,泉州的蚕桑生产及丝绸纺织也很发达。因此,泉州有天然的外贸优势。自唐代之后,西域及南洋商人大量定居泉州城镇南门附近一个被称为“蕃人巷”的居住区,到了12世纪的北宋中期,“蕃人巷”中即已拥有10万人之众,他们组建远洋船队从事远航贸易,操纵和垄断了本港的海外贸易。蒲家迁居此地后,获得了更大的商业成功。

蒲寿庚自幼以“豪侠无赖”而闻名,他一边经营家族事业,一边积极参与到当地的政治事务之中,南宋朝廷视之为人才,对他颇有倚重。就在元军南下的前两年,1274年(咸淳十年),他因平定海寇有功而被授官为福建安抚沿海都置制使,后来又升任闽广招抚使,主管闽广一带的市舶关税,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官商”。他垄断了泉州地区的香料海外贸易,成为一时巨富。据记载,他有家仆数千人,俨然是一支不可小窥的私人武装力量。有一次,一位安徽籍的军阀南下,一次就抢走了蒲家400艘货船,由此也可见他拥有的船舶数量之多。

元军渡江攻击南宋之后,东南沿海风声鹤唳,蒲寿庚先是组织力量抗击元军,成为南方重要的抵抗势力。因此,当宋兵被一路追杀之时,小皇帝赵(宋端宗)一行首先想到的避难之地就是蒲寿庚控制的泉州,以此为据点,或可再聚力量,负隅反击,因此任命蒲寿庚闽广招抚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