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PE退出渠道:忘掉创业板,忘掉IPO(5)

我的PE观 作者:陈玮


停止IPO:保护了谁?又挫伤了谁?

IPO的经常叫停,不仅对稳定指数没有实际效果,而且还让资本市场、PE投资甚至整个中国经济受到影响。IPO可以暂停,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却无法暂停。每次IPO暂停后,都会出现国内企业海外上市的热潮。大门关上了,总有窗户可以走。优质的上市资源,是各国交易所争夺的焦点。从新浪到腾讯,从百度到尚德,这些优秀企业走向海外资本市场,固然有受到国内新股发行制度影响的因素,同时也与IPO叫停紧密相关。

暂停IPO的另一个直接后果是优秀的上市资源不能及时进入资本市场,造成二级市场的重心偏移。证券市场的发展壮大需要不断有新鲜血液的供应,需要有好的上市公司去增加投资价值。没有新的优秀上市公司加入,二级市场就只能将那些已经上市的企业炒来炒去,K线图的走势也就像是心脏病人的心电图,大起大落,稳定性差。

而且,IPO经常叫停还会导致企业IPO前景不明朗,上市目标不明确,对企业行为产生诸多消极的影响。一些已经作好上市准备的企业被迫停止上市进程,付出的代价不仅是付给中介机构的费用,更重要的是企业家的时间、精力等隐性成本。而上市动力不足也会导致企业治理机制倒退,规范程度下降,影响全社会的创业热情和投资热情,对整个社会和经济都造成损失。

叫停IPO已经在投资者心中形成了救市的政策预期,就像是给市场提供了某种承诺或者保险,因此市场炒作之风浓厚,不仅炒股票,还炒PE;不仅炒二级市场,还开始炒一级市场;还利用政策惯性炒政策预期:IPO的进程、速度、节奏等。

长期以来,国内证券市场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二级市场价格比发行价高,发行价比上市前的PE投资价格高。企业只要能上市,就一定能获得收益,风险不在于企业的质量,而在于能否上市。上市成了一种商业模式,成了一种利益短期内最大化的最有效手段。正是这种无风险收益的存在,使得市场主体的投资行为遭到了扭曲。具体到PE而言,目前,众多机构热衷于投资Pre-IPO项目,即使投资价格超过市盈率10倍、20倍,但只要有上市预期,PE依然趋之若鹜,IPO成了资本市场给PE投资上的收益保障险。因此,PE投资的项目只要能上市,一切都行。PE追求的目标不再是发现企业的价值、推动企业的成长,而是争抢预期上市的企业资源。正是这种无风险的一、二级市场套利收益,导致了PE的异化和泛大众化,把这一专业的投资工作变成了比拼社会资源的上市游戏。

市场的归市场,股价的归股价,千万别停了IPO

资本市场最核心的功能在于资源配置和价格发现,而IPO则是实现这些功能的关键。作为资本市场的入口,IPO是企业走进这一市场、成为公开企业的通道。作为资本市场成长机制的一种制度性安排,IPO不是企业的赢利模式,更不是一种政策工具,尤其不是承担调控职能的政策工具。市场的事情,应该由市场说了算,IPO也完全可以由市场自己来决定,上市企业和保荐人可以根据市场的情况来决定发行的时机和价格。

看一下成熟资本市场的例子。2005年,股市走势良好,太阳能概念受到热烈追捧。无锡尚德在纽交所上市,发行14%的新股,已募得4亿美元,市盈率高达36倍。而在2010年,同样是太阳能的晶科能源在纽交所IPO,发行27%的新股,只募得6 418万美元,市盈率只有18倍。2009年年底,风电企业龙源电力(00916)在香港IPO,原定募资7亿美元,但由于市场反应理想,实际募得22亿美元,超额认额235倍,发行价是2010年预测每股利润的29倍。而在2010年6月,国内著名的金风科技(002202)拟在香港发行H股,它在中小板的市盈率有40多倍,但拟发行H股招股价对应的2010年预测市盈率只有20倍左右,但最后因认购情况不理想,只得暂缓发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