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时间中的宫殿(3)

时间的残渣 作者:冯峰


如果我们用一年的时间每天固定拍摄这座宫殿的形象,那么,这365 张照片将使我们清晰地看到这个建筑形象的变化。第一张和第二张你可能看不到任何变化,就像是在看同一张照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开始显现出来。如果把这365 张照片制作成明信片,并在上面印上日期,那么,每一位游客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和自己或者亲人相关的日期,并且把它寄出去,而这个关于宫殿的传奇故事也就随着这张小小的卡片漂洋过海,进入千家万户。

如果我们再把这365 张照片合成一段两三分钟的影像,人们将在瞬间感受到形象的隐和显,看到生命的循环和历史的沧桑。它不由得让我们去思考历史和生命的意义。

那些被修剪下来的树枝,也同样承载着历史的含义。我们可以把剪下来的树枝截成小段,打上时间,人们可以把每年修剪下来的树枝样品带走,带到世界各地去,带到自家的书架上,或者是朋友的窗台前 人们带走的不是一个复制的纪念品,而是这个故事的一部分,是这座宫殿原身生长的一个鳞片;同时,也是对这座宫殿的记忆、对历史的怀念。它是一把可以打开记忆的古老而神秘的钥匙。

一段干枯的树枝也可以讲述这座古老宫殿的传奇故事。

这无疑是一个迷人的故事,是一个用生命的生长和延长讲述的故事,是一个真正活着的建筑。或者,它根本不是建筑,而是一件公共艺术。其实它也不是什么公共艺术,它就是一个生命体,一片生长的树林;但它并不是一片普通的树林,因为这片树林和人类的文明、和一千年前一个帝国的兴衰故事连在了一起。

方案完成后,我一度非常期待它的完成,但后来,我开始意识到,它的建成不是结束,而只是它的诞生的开始;什么时候结束,不知道。也许,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2010 年8 月,我收到了建设中的宣政殿和紫宸殿的照片,尽管在我的预料之中,但它们的尺度还是让我感到震撼。差不多在同时,我也看到了网上的一条消息:西安大明宫宣政殿的金属框架刚刚建好就遭拆除,网民质疑不知道是哪位长官的意志在浪费纳税人的钱。之后,我又收到了可能再复建宣政殿的消息。从我开始计划和形成这个方案,到10 月1 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开园,不到一年的时间,却经历了建后拆除又复建的过程。这两个宫殿什么时候得以真正完工,也不得而知。公园已经开始运营,但两座宫殿并没有真正完成。修剪树枝的前提是树木形成相对完整的树冠,这需要时间和耐心。也许两年、三年,甚至五年、六年。

后来,许多人惊讶于这样一个方案竟然能够被政府采纳并付诸实施。当时,几个看过方案的朋友都说它不大可能被政府接受。但我想,今天的中国也许是最具有实验性的地方,也是最有可能出现新的文化形态的地方。她的特殊性是不可复制的,极有可能生长出一种全新的文化。这种新文化既不是西方的,也不是古老中国的,而是一种既包含了西方的,也包含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崭新的混合文化。她是在实验中生长出来的文化。在她之前并没有完整的经验可供参照,只能在实验中发生。

也许,实验性正是今天这个时代的特征。

我们无疑处在一个探索和变化的时代。中国的确在改变,但有些东西并未改变,或者正在改变中。这是中国的进步,也是我们很不熟悉、不知道福祸将如何安排比例的“新生活”。尽管中国这些年的成就比比皆是,但中国的问题也显得相当突出。中国社会的开放和成长造就了这一罕见的局面,就像一位满脸青春痘的少年正在经历着发育和成长。

近代以来,中国失败太多,成功太少,这深刻影响了我们的判断力。但中国大概不会太脆弱,中国的大和厚,总是生出问题来,但它消化问题的回旋空间被历史证明也是惊人的。中国不那么容易启动,启动了也不那么容易停下来。她需要时间,她有很长的路要走。就像这座变幻不定的建筑,它的美丽是需要时间和生长来展现的。

生命的局限是,每一个人只能亲眼目睹这无尽的时间长河中一个短暂的片段,而幸运的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小小的片段去想象和理解那个恒久的过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