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八五”规划与中国轿车(2)

中国轿车风云(1953-2010) 作者:徐秉金


1.投资政策。中国轿车起步已晚,为保证发展速度,必须保持足够的资金。在投资多元化的基础上,国家应采取投资倾斜政策。

2.关于利用外资和中外合资政策。

3.关于轿车进口替代和出口创汇的优惠政策。

4.实行特殊的金融政策。

5.实行关税保护和优惠关税政策。

6.关于治理开发和人才培养政策。

“发展战略”提出,1989年到2000年的总体战略目标为:

1.销售方向上着眼于国内、国外两个市场,2000年以前,应以满足国内需要为主,兼顾出口。国内需求流向主要是公务、商务、旅游、出租等集团需要,少量进入家庭。

2.生产数量上,1990年以前,除自己生产外,极少量进口部分整车(主要从苏联东欧国家进口);1995年以前,除特殊专向用车外,不再进口整车;2000年以前,基本满足国内需要,不再进口,并少量出口整车,大批量出口轿车零部件。

3.产品发展上,1995年以前,以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联合开发为主,1995年以后,以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并重,2000年以后,以自主开发为主。

4.技术水平上,2000年前后,初步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轿车车型体系,质量和成本基本达到九十年代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国产化率达到90%左右。

5.资金投放上,要针对我国轿车工业发展最薄弱的环节,给予适度的政策倾斜,逐步完善和确立家里车零部件工业体系和相关工业体系。

这份“发展战略”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一份划时代的重要文献,文件依据中国汽车工业的现实和中央的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为中国轿车工业制定了发展蓝图和具体规划。即使以今天的眼光看,这份“发展战略”也仍然具有生命活力。

根据国务院轿车发展的总体安排,1989年,国家计委工业综合二司对轿车项目所需投资做出测算:

“三大”轿车合资项目总规模为42万辆,固定资产投资约80亿元,其中利用外资约30亿元;

一汽15万辆,其中国家投资30亿元;

二汽15万辆,其中国家投资37亿元;

上海12万辆,其中地方自筹12.85亿元。

国务院作出发展轿车工业的决定时已是“七五”末期,建设三个大型轿车厂所需几十亿投资,“七五”期间已不可能安排,只能在国民经济“八五”规划中来安排了。1990年1月9日,国家计委召开主任办公会议,讨论研究国民经济“八五规划”,发展轿车工业成为会议讨论的重要内容,资金问题是讨论的焦点。此时,中汽总公司也向国家计委提交了《八五期间汽车工业基本建设安排方案》。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现状,1989年,原中汽联撤销,重新恢复为中汽总公司,蔡诗晴任总经理,负责全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和行业管理。新成立不久的中汽总公司从汽车工业行业自身需要考虑,除了要求“八五”期间,一汽、二汽两个轿车厂同时上马外,还要求重型车、轻型车等项目在“八五”期间动工,要求国家在投资上平行安排。中汽总公司的方案基本内容如下:

“八五”期间共安排260个项目,投资140亿元资金,其中专项贷款资金84亿元。260个项目中,限上项目57项,投资74.3亿元。其中整车及总成项目29项,投资58亿元,零部件项目28项,投资16.34亿元。

中汽总公司设想,“八五”期间,中国轿车、轻型车、重型车齐头并进,其中仅轿车工业要形成51.5万辆的生产能力,共建设50个轿车零部件“小型巨人”。中汽总公司希望借助这次中国轿车工业发展使得中国汽车产业能够借助国家政策得到一次全面的跨越式的发展,其想法可以理解。但这个方案与国家的经济实力有着明显的差距。

拿到中汽总公司这个规划,国家计委相关司局倒吸一口凉气。140亿的投资规模远远超出了国家计委80亿的测算,即使国家计委将“八五”期间全国机电、纺织、汽车等项目所有的资金都给中汽总公司都不够。他们认为,中汽总公司的《八五期间汽车工业基本建设安排方案》与中央的要求存在很大差异。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明确的要求:

必须坚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必须坚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安排上认真执行量力而行的原则,稳扎稳打,注意防止和克服急于求成的倾向。合理确定和安排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比例关系,保持全国财政、信贷、物资、外汇各自的和相互间的基本平衡。

今后十年特别是“八五”期间要立足于现有基础,少搞新建,多搞挖潜,加强技术改造,强化经济管理,为长远的经济发展创造更为良好的条件。

汽车制造工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应当在全国范围内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促使其健康发展。

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央对“八五“规划的要求是:“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坚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安排上认真执行量力而行的原则,稳扎稳打,注意防止和克服急于求成的倾向”,“立足于现有基础,少搞新建,多搞挖潜,加强技术改造”,对汽车制造业更是明确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促使其健康发展”。

虽然国家计委工业二司最初为“三大三小”规划了80亿,但这仅仅是主管司局所做的测算,国家“八五”规划的“笼子”里,全国各行各业要上的项目太多,大家都往“笼子”里挤。工业二司副司长徐秉金回忆:

当时国家要上的项目太多,初期预算给机电项目的总数不过30亿。这点钱建一个汽车厂都不够,“三大三小”六个项目还有零部件项目怎么办?我们当时的做法是,对中汽总公司过大的方案拼命压,反过头来,在国家的大“笼子”里,又拼命为汽车项目争取资金。

国家计委与中汽总公司对“八五”期间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分歧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整车厂,二是关于零部件企业建设。

关于整车厂,中汽总公司的意见是“三大三小”齐头并进,尤其是正在与德国大众谈判的一汽轿车项目和正在与法国雪铁龙谈判的二汽轿车项目都要同时上。

国家财力有限,整个“八五”期间,国家给机电产业包括汽车在内的投资只有不到30亿,建一个轿车厂也不够。矛盾的焦点集中在一汽、二汽两个轿车合资企业究竟是同时上还是一个先上一个暂缓。手上的钱请一桌客都不够,却有两桌客人要同时入席,怎么办?围绕着这个问题,中汽总公司与国家计委,国家计委内部,甚至国务院领导对此都提出不同看法,李鹏总理召开了两次国务院办公会议都没能协调下来。

为解决难题,国家计委内部长期司、投资司、外资司、工业二司会同机电部、中汽公司、二汽厂领导一起反复商量测算。期间,按照邹家华的指示,徐秉金带领汽车处的陈建国、陈斌等人到二汽驻京办与二汽负责人一笔一笔算账。经过反复计算与调查,写出《关于八五期间我国轿车工业发展的调整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摘要如下:

一汽1988年通过技贸结合引进西德大众公司奥迪100轿车技术,生产纲领年产3万辆中高级轿车,1989年已组装4000辆,国产化水平6.7%,在此基础上再扩大生产未来型高尔夫普及型轿车。

二汽于1989年得到国家批准同法国雪铁龙公司合资生产普及型小轿车,生产纲领15万辆。由于法国政府贷款不落实,至今尚未启动。

上海于1984年经国家批准同西德大众公司合资生产桑塔纳小轿车,生产纲领为年产3万辆,发动机10万台,经国家批准的散件组装轿车8.9万辆,到目前已生产5.2万辆,国产化水平达到28%。

北京于1984年和美国克莱斯勒公司合资生产切诺基吉普车,生产纲领年产2万辆,发动机3万台,1989年组装6000辆,国产化水平达到30%。

广州于1985年经国家批准同法国标致汽车公司合资生产标致504及其变形505。生产纲领为年产1.5万辆,发动机3万台,1989年生产3700辆,国产化水平达到24%。天津汽车公司1989年经国家批准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所属的大发公司引进技术生产夏利微型轿车。生产纲领为年产3万辆,发动机4万台。1989年生产4600辆,国产化水平达到40%。除了这“三大三小”外,上海每年还可生产上海牌轿车7000辆。综上所述,每年可向国内市场提供轿车资源4.33万台。这与国内最低需求标准10万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目前国内轿车市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前期进口的20多万辆轿车的更新相继到来,进口的压力越来越大,由于轿车的价格居高不下,在超高利润的刺激下,不少地方都想利用“时间差”酝酿上轿车项目,有蜂拥而上之势。如不加以控制,有可能冲击国家定点轿车厂的建设和生产。

“意见”最后提出:

为了抑制盲目发展趋势,根据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治理整顿的要求,对原来的轿车发展方针进行适当的调整是必要的……根据我国轿车发展的实际需要,“八五”期间共需投资86.65亿元。这个方案比中汽联提出的“八五”期间发展轿车需要176亿元投资、51.5万辆总规模方案压缩了50%。在86.65亿元的总投资中,基本建设36.7亿元,其中利用外资14.62亿元;技术改造49.95亿元,其中利用外资0.88亿元。鉴于轿车发展中的关键在于零部件,总投资中,用于零部件的投资为45亿元,这在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我们认为,对已确定的“三大三小”轿车项目要区别情况,量力而行,不能齐头并进。“三大三小”中要优先考虑“三大”的发展,“三大”要确保一汽、二汽。一汽、二汽要根据它们的现有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确定先后,错开投资高峰,在“八五”期间,集中财力建成一个。根据国家的财力和一汽、二汽现有条件,一汽先起步,“八五”内建成;二汽在“八五”期间做好前期准备,“八五”末期再考虑开工,“九五”期间建成。

这份“意见”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分析有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对解决问题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得到邹家华的高度重视。邹家华批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