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0.战略转移:利丰在香港早期的发展(10)

百年利丰(第二版) 作者:冯邦彦


”利丰出口的藤造家具制作精美,据利丰后来在创办75周年纪念特刊中的《缅怀往事》一文所回忆:“战后英国查尔斯王子及安妮公主先后出生,因当时利丰藤造家私制作精巧,产品极享盛名,香港政府更征求我们的同意,特制精美的儿童藤椅两张空运伦敦,呈献英国皇室,曾蒙英女皇来函致谢,此是本公司的一种殊荣,值得我们欣幸和纪念。”钟学美还记得,将藤器销售给利丰的“藤椅佬”都不收支票,要拿现金;而销售爆竹的商号则收支票,每张支票都“万万声”(注:指价值为数万港元)。钟学美说:“冯(汉柱)先生做生意很有魄力,待员工非常谦和,在管理上很有层次,楚河汉界,分工明确。当时,会计部有四五个人,销售部有20多人,分欧洲组和美洲组。公司聘请员工,一般是不懂英文的不请,多数来自名校,有个别还是大学生,大多30岁左右。”钟学美记得,她刚进利丰时主要负责文书、打字写信等工作,40年代末出任公司的出纳,并负责“打燕梳纸、收保险费、一切现金和支票的交收”等,工资约有300港元,在香港已算不低的待遇。

20世纪50年代,利丰发展迅速。1955年,利丰将属下位于中环干诺道中18-20号的三幢住宅物业拆卸重建,建成楼高12层的写字楼——冯氏大厦(FungHouse)。利丰将公司总部迁入冯氏大厦。同时,利丰又将位于香港岛半山区马己仙峡道的物业,拆卸重新建成一幢4层高、有8个单元的住宅楼宇,有两万多平方英尺。该物业是利丰于1950年买下的,当时是英国大东电报局大班的住宅。楼宇重建后,冯氏家族即迁入居住楼宇的楼下二层,有宽大的花园,楼上二层则租给别人。该楼宇于1962年又扩建成12层高、有24个单元的物业,命名为港景别墅(HarbourViewMansions)。1995年,港景别墅再度拆卸重建,由著名的新鸿基地产兴建,建成一幢33层高的豪华住宅,冯氏家族居住在顶层。二战前,华人居住地点是有限制的,在半山区居住最高不能超过坚道,冯氏是最早突破这一限制的华商家族之一。

与时俱进:工业化时期利丰的战略调整

二战后,香港迅速恢复远东转口贸易港的地位。1947年,香港对外贸易总额达27.7亿港元,比战前最高年份1931年的12.8亿港元增长了一倍以上。1951年,香港对外贸易总额增加到90.0亿港元,比1947年再增长2.4倍。可惜,好景不长,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对中国实施贸易禁运。1952年,香港的转口贸易一落千丈,传统的经济发展道路被堵塞。香港贸易转口港的地位动摇,以转口贸易为主营业务的洋行和贸易公司遭受重大打击。幸而,这一时期香港孕育了工业化的基础,大批实业家从上海及中国其他工商业城市移居香港,带来了发展工业所必需的资金、技术、设备,以及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在香港建立起最初的工业——纺织业及制衣业。当时,香港拥有一系列有利于工业发展的条件,包括稳定而开放的经济政策、简单而低税率的税制、管制宽松,还有发达的通讯设施、一流的港口服务以及充裕而廉价的劳工。这一时期,香港因大量移民涌入,人口已激增至200万人,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1970年,香港工业产品出口是10年前的4.3倍,按复增长率计算,每年平均增长16%;制造业在香港本地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上升至30.9%,香港从贸易转口商港蜕变为工业化城市。这时期,香港的纺织、制衣业进入全盛时期,塑料、玩具、钟表、金属制品及电子业也相继发展,并带动了香港贸易、航运、金融及房地产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