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6.破解首富商业密码(16)

中国首富报告 作者:杜博奇


戴国芳、严介和以及日钢掌门人杜双华都曾对国有资产产生兴趣,但“国退民进”的风向转变之后,他们都很快为各自的冲动行为付出了代价。对此,徐文荣曾说过,“吃饱了撑的,惹一身臊”。话糙理不糙。

不难发现,中国的富豪们还缺乏理性处置财产的经验,不知道如何打理财富以发挥其最大效应。他们通常陷于两个极端:不是大手大脚,极尽奢靡之能事,就是舍不得花钱,过着清心寡欲的恬淡生活。两种方式其实都不可取,均有“暴发”心理作怪。显而易见,前者是典型的暴发户行为,而后者磨刀霍霍试图毕其功于一役,不正是希望未来一鸣惊人么?一旦如愿,他们又很可能陷入前者的怪圈,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众说纷纭的财富观

改革开放有如快进电影,市场的“好”与“坏”在短期内急速推进。没有经验可依,中国的富豪们不得不硬着头皮一路往前。从这个角度讲,一味奢靡享受或不懂享受,都是富豪群体的成长代价。这代价提醒人们,要用平和的心态处理财富,经营企业。试想一下,假如戴国芳从号称百亿元的经费中拨出一些毛皮,打理疏通关系,最后一定不至于锒铛入狱。又假设赖昌星发家之后及时收手,用走私所得去进行正当生意,或许也不会落得有家难回的下场。

所谓成熟的财富观,即在不影响企业发展的前提下适当享受财富,理性投资消费,回报社会。为了向富人鼓吹慈善,法国思想家霍尔巴赫曾这样写道:“财富——得救的道路上不可克服的障碍。富人通常有一个过于肥大的肚子,进不得天堂的窄门。如果他要向这方面努力,他就应该吃斋,或者把自己交给教士;教士善于取掉他的脂肪,使他瘦削,从而挤进得救的小窗户。”

西方独特的文化背景缔造了大批热衷慈善的富豪,尤其以美国人居多。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曾说过,“死而富有是一种耻辱”。无独有偶,钢铁巨头安德鲁·卡内基也说过,“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洛克菲勒和卡内基年轻时都拼命挣钱,年老时仗义疏财,去世前把绝大部分财产捐献给了慈善机构。不过,这种几近“裸捐”的行善方式在中国并无多少追随者。

近年来,中国富豪数量一路暴增,财富迅猛增多,号召富人行善的呼声也日渐增多。2010年,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和股神巴菲特发起了一项全球计划,号召有钱人将自己的一半财产用于慈善。他们特别策划了一次慈善晚宴,邀请中国顶级富豪共同探讨慈善。就在中国之行提上日程之际,中国却传出富豪怕被劝捐而拒绝参加晚宴的消息。

商人重利,特别是第一代富人,刚刚脱贫,舍不得捐助,甚至有些反感。但很多时候他们又不能不捐,因此被挤出交换心理,期望以捐助的方式换取某种利益,导致慈善逐渐成为谋求地位和声名的手段。与此同时,媒体也习惯于把捐助数额与个人形象挂钩,无形中助长了不良风气,催生诈捐等丑恶现象。汶川地震后,地产大佬王石身陷“捐款门”,名誉大打折扣。福建首富陈发树声称捐出九成股票成立慈善基金会,却迟迟不兑现承诺,引来非议。

可以肯定的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形式各异的财富观还将继续存在,并时不时地交锋对撞。而对于慈善这个古老又时髦的话题,一个未曾提及的细节是:日照钢铁老总杜双华曾在汶川地震后捐款1亿元,但地方政府不敢接,善款从日照滚到济南,最后交给全国工商联才了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