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4.榜上富豪,各领风骚(14)

中国首富报告 作者:杜博奇


人们很快将看到的景象简直不出所料。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许多老富豪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转变,他们希望借助学习,与时俱进地调整经营管理方式。如你所知,他们的管理思想大多停留在遥远的上世纪初期,那些理念是如此不合时宜,以致威胁到企业的生存。2002年,胡润在制作新榜单时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在附加报告中这样写道,“至少有20个人正在或者已经学习了工商管理硕士课程,MBA或者EMBA”。对管理工作的重视,似乎意味着老富豪们试图用新的手段巩固已有财富。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最保守的老富豪也开始尝试新鲜事物。比如,制造汽车配件的鲁冠球在新能源领域布下重兵,刘永行从饲料制造转入铝电行业,而打着多元化旗号进行资本运作的制造业富豪更比比皆是。这一方面说明经过数十年耕耘,老富豪们已经积累了相当规模的财富;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人希望借助投资手段,放大已有财富。悉心经营多年,他们更能感受到制造业领域财富积累的辛苦和缓慢。

站在时代高度来审视这种变化:从1978年开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商业的裂隙逐渐弥合。这期间,以制造业为支撑的中国经济经历了10多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中国崛起的神话。但在全球产业转移、第三次浪潮兴起,以及人口红利透支等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中国制造业面临升级转型的发展难题。与此同时,新兴行业层出不穷,资本市场如火如荼,诞生了诸如杨惠妍之类的大批年轻富豪。这种快速成名的方式无疑是巨大诱惑,极大地干扰了实业家的决策。于是,许多人开始不安分起来,到处找钱,期望一夜暴富。在这股浮躁之风的鼓动下,一部分老富豪似乎也丧失掉昔日的沉稳老练,开始操弄起并不擅长的资本游戏。

何清华华丽转身

当然,玩资本并非年轻人的专利,老富豪当中亦不乏能手,论起凭借资本之力腾空而起者,则非山河智能创始人何清华莫属。何清华是另一名高龄创业又迅速变富的富豪,从下海到上榜,他只用了8年时间。确切地说,他比尹明善更称得上“厚积薄发”,只是因为媒体曝光率低的原因,所以没有后者出名。

何清华1946年出生于湖南岳阳,高中毕业后因“文化大革命”未能读大学,此后在农场当过知青,在工厂做过车工。1980年,何清华考取中南矿冶学院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他在学业上刻苦钻研,曾取得10多项科研成果,是机电工程领域的有名学者。然而,大半生做学问的经历,使何清华越发认识到,只有把科技成功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于是逐渐产生创业的想法。

1999年,53岁的何清华创办湖南山河智能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创业之初,缺少启动资金,何清华就利用自己的技术专长,并以大学教授的名誉,说服客户率先支付预付款,从而得以快速起家。2006年,山河智能成功上市。在随之而来的大牛市带动下,何清华个人财富迅速飙升,2007年以437亿元人民币进入《福布斯》富豪榜,时年61岁。

短短8年时间,何清华完成从教书匠到亿万富豪的蜕变。这一切,如果不借助股市的力量,恐怕很难实现。

在暮色凝重的老富豪群体中,何清华的出现如一抹亮色,缓和了行将谢幕的悲哀基调。不过,这些曾风光无限的商业界泰斗,终将让位于更具活力的新人,而他们未实现的愿景,也只能寄托于后者。在讲求效率的时代,速度是至关重要的法宝,而年轻人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耍宝。

8、搅动财富潮水的中坚派

我们把40岁以下的新式富豪称为少壮派,60岁以上的老派富豪划为暮年派,40岁至60岁区间的富豪则是数量庞大的中坚派。他们中的代表者有黄光裕、王传福、李彦宏、陈发树、周成建、张近东等。

这是一群商业技艺日臻纯熟的富豪。与年青一代相比,他们保守但不失理性;与老派富豪相比,他们激进而不冒险。他们占据了商业的主流位置,是承上启下的平台——如果说暮年派意味着中国商业的过去,少壮派代表中国商业的未来,那中坚派就是现实的写照,从他们身上更能透彻体察时下中国商业的处境,更易清晰分辨财富潮水的升降与沉浮。

技术与市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