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华尔街变形记(1)

追逐高盛 作者:(美)苏珊·麦吉


“王牌”艾伦——艾伦·格林伯格的公司已经玩完了。但即使在2008年整个市场最黑暗的日子里,这位81岁高龄的老牌投资银行家还是在彭博商业电视网络上频繁地抛头露面。“再也没有华尔街了,”格林伯格,这位贝尔斯登前任首席执行官,大声地宣称,“华尔街已经‘永远地’消失在泡沫里了。”

现如今华尔街开始流行一个新的时尚,银行家们都在积极地发表痛定思痛后的各种睿智评论,就好像当初华尔街处于黄金时期时,大家都一股脑地跳出来夸夸其谈。在各种各样不同的论调之中,格林伯格的意见和他的为人是一样的,总要比其他人夸张许多。

格林伯格认为,华尔街在2008年期间的变化是如此戏剧化,他参与建立的华尔街将不再像以前那样风光无限了。大家都十分怀念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华尔街,投资银行就是从那个时代开始逐渐盛行起来。80年代的早期,蓬勃发展的投资银行是华尔街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由投资银行托起的繁华盛世景象就像是电影里的乌托邦一样。直到1987年股市崩盘,垃圾债券市场全盘崩溃,而华尔街上真实的戈登·盖葛们在那时就已经把华尔街搞得声名狼藉。对于格林伯格这些人,真正的黄金时代其实就是在不久前,正如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或是其他对冲基金和收购基金巨头们,虽然它们只是华尔街上的新兴力量,它们的利润、奖金和个人财富在不久之前才开始急剧攀升,却在极短的时间里就达到了让人叹为观止的天文数字。

华尔街内部的权力制衡不断地演变着,这是因为不断涌现的新产品、新技术,更有不断涌现出来的金融大腕儿们,不断地影响着华尔街的内部变革。格林伯格骇人听闻的“华尔街完蛋”的评论其实只是针对那几个已经崩溃了的机构,比如他硬着头皮无可奈何地把自己的公司出售给了摩根大通,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 同一个周末,美林证券也不得不投入了美国银行的怀抱。格林伯格最清楚不过了,在幕后周旋牵线搭桥的就是伯南克和保尔森这两个人,他们仔细权衡了各种结合的可能性,并对这些濒临破产公司的竞争对手一再地研究,到底是和J·P·摩根结合,还是配给摩根士丹利呢?是高盛好呢还是花旗集团好?这种接近绝望的急切行为只是为了从土崩瓦解的困境里把整个金融系统挽救出来。由美联储主席和财政部长一起亲自牵线搭桥,如果用几个星期前的眼光来看,简直是十分可笑的;甚至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样的做法也是短视的。对于“王牌艾伦”格林伯格来说,这一切都意味着——华尔街完蛋了。毕竟,他的公司可是经历了1929年股市大崩盘,甚至包括之后的大萧条时代,都一直屹立不倒的一张王牌。没想到,这次却是真正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了。

华尔街拥有这么多老牌大型金融机构,这些机构绝不只是有着虚张声势的名头,它们是老当益壮的,因为华尔街是金融核心功能的大集合,其中大部分金融活动即使是在金融危机最严峻的时刻都完全不受影响。就在格林伯格自说自话地发表他的墓志铭的两天前,名不见经传的加州小公司Rightscale获得了1 300万美元的投资。这可是在危机最紧迫的时候,每天都有大公司破产,人人岌岌可危,而这个总部设在圣巴巴拉的加州公司,为何能在此时获得以老牌风险投资基金为首的许多家金融机构的青睐,一举获得大额投资呢?原因很简单,Rightscale的主要业务是云计算,这是通信和信息产业的未来,云计算可以通过利用互联网从而大量减少最终用户自购电子设备的更新及维护成本。尽管媒体上铺天盖地的都是负面信息,什么全世界的股票都跌至停盘,信贷市场近乎停滞,可是华尔街的核心功能却是一如既往地在工作着。在2008年的最后一个季度,华尔街上的风险投资基金一共做了818项新投资,在2008年全年投资总额达到283亿美元;而市场形势非常好的2007年,全年投资总额也不过309亿美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