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交易量!交易量!交易量!(1)

追逐高盛 作者:(美)苏珊·麦吉


现在投资银行家和私募基金都承认,二次收购只是冰山一角。他们很快发现,股息资本重组能比收购公司更快地带来利润。所谓股息资本重组有点像房贷的二次融资,就是房子的业主希望通过提高其房贷总额来提高其房产的市值(或者说其房产的账面价值)。当非常多的美国购房者在2000年中期为他们所购的房产做二次融资时,私募基金公司则对他们所投资的企业采取了类似的操作,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利润,从而更迅速地向基金投资者提供回报。

杰克·马丁是一家大型私募收购基金的合伙人,他回忆说:“我认为事实上,投资银行家们根本不会去仔细思考交易的本质,他们根本不像他们所一直声称的守门员角色,他们根本不在乎他们所服务的收购公司所需要融资的质量。对他们来说,关键在于他们是否能把这些融资重新打包得漂漂亮亮,可以很容易地卖给其他投资人。”马丁认为,投资银行为了粉饰它们的融资,在包装上下了很多工夫。由于当时利率水平极低,收购基金希望尽量少地利用自有资金来进行收购项目,通常在每一个项目里投入5%~10%的资金,剩下的则全部由投资银行来进行融资。这在当时看上去是个皆大欢喜的方式,收购基金可以减少自有资金的投入,这样它们可以同时做更多的项目,同时也能规避风险;对于投资银行来说,它们可以得到更多的交易,获得的服务费总额就会提高,它们又可以把大量的融资债务打包成金融产品出售,这就又能带来大量佣金收入;对于其他那些早已对市场绝望了的投资者们,任何赢利潜力比国库券稍微好点的金融产品都是救命稻草,即使这些金融产品有那么点不对味,他们也捂着鼻子买下来。

马丁坦承,他的公司在这种市场情况下是十足的受益者,可以获得十分低廉的资本。可是渐渐地他发现了问题,当这种市场情况不断向前发展,投行把这些相对低收益高风险的债券都卖给了对冲基金,最终给他带来的则是不断的麻烦。马丁说:“我希望知道到底是谁在持有我的债券。在过去,这是现实的,我们一直知道到底是哪些人持有我们的债券,而且通常我们会有良好的关系,一旦有什么问题,我们会和这些债券持有人一起开会,坐下来,仔细探讨解决方法。但是现在,当我看到我们债券的持有人清单时,就像在喝一碗字母汤,里面有对冲基金XYZ、JJB或GBX,这些名字古怪的对冲基金,连我都闻所未闻。一旦有问题出现,我尝试去和他们交流,他们基本上是以看现行犯的眼光来看我,他们的眼神里只透露着一种信息,那就是要看出他们能从我身上挖出几两肉来,他们能从我们的问题里赚多少钱。这就是今天华尔街的现实情况。”

鏖战华尔街

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华尔街投行看到它们的客户可以通过买空卖空赚得钵满盆盈,十分地羡慕。它们与对冲基金积极合作是意义重大的,一方面它们可以赚到大笔服务费,同时它们也能因此获得宝贵的市场情报,详细地了解对冲基金的工作方式。不久之后,整个华尔街上的大型投行都开始不约而同地想,它们如何才能加入这个阵营,从而在这个战场上分到更大的份额。面对焦躁不安的股东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利润最大化,而最佳途径就是成为自己的客户,自己去赚那些顺手拈来的快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