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物质需要(1)

出路 作者:(德)曼恩哈特·米格尔


人类如同其它生物有着物质需要。快要渴死的人会为一口水倾尽所有,快要饿死的人会为一小块面包付出所有。人们占有了很多东西,来使自己穿上衣服并有栖身之所,这类需要是人人各不相同的。有些东西对于一些人来说很充裕,对另一些人则是缺乏的。

但绝大多数人希望能拥有更多的东西,远远多过水和面包,多过一条粗羊毛裙,多过仅仅免受自然界刮风下雨之苦的保护。他们想要充足可口的食物,漂亮舒服的衣服和舒适安逸的住宅,这还不是全部,大多数人还想要去旅行,要和其他人一起度过休闲时间,不时地出去进行娱乐活动,偶尔纵容自己享受些奢侈,总之,如果有可能,他们不愿只是去维持生活,而是要去享受生活。

但目前还有几亿的地球公民没这个能力。他们吃不上饭,喝不上水,没有栖身之所,没有机会接受教育,得不到医疗措施。这些人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增多,是完全可以理解毋须解释的,而与这些人相反的10亿多人,拥有着生活所需要的物质财富,有人还拥有远远多于所需要的财富,他们本来能够享受生活,但却仍然争取着这个不变的目标,他们的行为与那些物质财富匮乏的人如出一辙。这是为什么?物质需求永远不会被满足?

有一些说法对此进行了揣测(4),但那些驳斥这一观点的数字更庞大(5),人们可以根据这些数字认识到尺度和目标,知道何时饮食已足,何时衣柜已满,何时居住要求已经达到。但如果真能这样,那额外的物质财富就不会使生活满意度提高了。没有人想要饥寒交迫,但当他们穿上了貂皮大衣或者开着迈巴赫(Maybach)的时候,只有很少人感到幸福。

例如德国在1945年之后,在紧接战后的时代以及五六十年代,生活满意度的提升和物质财富的增多并道而驰 只要人们还相对贫穷。当时经济利润获得的财富和服务量总数 国内生产总值(BIP)(6) ,是人们生活幸福情况的可靠指示器,随着财富数量的增多满意度提高,满意的人的比例每年在加大。

这一发展趋势在1970年左右停止。那时约60%的西德居民声称对自己的生活满意,甚至非常满意。当时BIP的人均利润(以2009年的价格)在一年中约16000欧元,每月可支配的收入已有900欧元。

之后BIP和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但是满意或非常满意的人的比例仿佛被牢牢钉住了似的保持在60%。目前的人均利润 按照2009年的价格 几乎比四十年前翻了1倍,可支配的收入提高了75%。但是满意或非常满意的人的比例没有任何变化,和之前一样还是将近60%。(7)

在这期间的很长阶段内,连那些经济较为困难的人都没有因普遍的经济发展而改变态度,那么这一比例不变的现象就更引人注意了。总体上经济较为困难的人的收入像其它人一样增多了,可他们也没有更满意,或者更确切地说,除了一些至少相对现实的需求者,这些经济较为困难的人和大部分人一样,对一些事物满意,对另一些不满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