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奖励的惩罚,胡萝卜大棒失效了(7)

驱动力 作者:(美)丹尼尔·平克


I 型实验

郭保山告诉第一组成员:他计时只是为了了解一般人们为了解决这种问题需要花多长时间,但对第二组成员提供了奖励刺激:如果被试者所用的时间在所有人中排前 25%,就能得到 5美元奖励;如果参赛者所花的时间在所有人中最少,就能得到 25美元奖励。把通货膨胀因素计算在内,这笔钱对于几分钟的劳动来说还是很可观的,这的确是个不错的激励方案。

那么,有奖励组最后找到解决方案所花的时间比另一组所花的时间少多少呢?结果是:他们所花的平均时间比另一组的时间多了将近三分半钟。只要我把这个结果拿给商人们看,他们的反应一定是情不自禁地慨叹一声。这与驱动力 2.0系统的核心信条完全相悖,本来有些艺术家之所以能在绘画和雕刻道路上苦苦追寻,是因为创作本身的快乐而非外部奖励。最终得到外部奖励的人,恰恰是那些最没有动想用奖励来启迪思维、激发创新,最力追求外部奖励的人。为什么会这样?究其本质,奖励会让我们的关注面变窄。在一个问题有明确的解决方法时,奖励很有用,它能帮助我们着眼前方,快步前进。但是,“如果  那么”型激励因素对蜡烛难题这样的问题会起到很糟糕的效果。正如这个实验的结果所表明的,奖励会使人们的关注面变窄,遮蔽他们宽广的视野,让他们没法看到常见事物的新用法。

若是解决已知的问题,类似情况一般不会出现,但若是处理新问题,这种情况就会出现了。特里萨.阿马布勒是哈佛商学院教授,也是世界上研究创造力的领军人物之一,她时常考察有条件的奖励对创造性工作的影响。

I 型实验

在一个研究中,阿巴布勒与两名同事一起从纽约雇用了 23名专业艺术家,既让他们做指派性的工作,也让他们做非指派性的工作。研究人员要求这些艺术家随机选择 10件指派性的工作、 10件非指派性的工作。之后,阿马布勒把他们的作品交给一组颇有成就的艺术家或艺术馆馆长评判,对这些作品的创新性和制作工艺分别做出评价,但这些专家对这项研究一无所知。

研究人员写道:“我们的研究结果非常惊人。指派性作品在创造性上明显不如非指派性作品,但它们在制作工艺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此外,艺术家们称,他们在完成指派性工作时所感受到的限制感明显比完成非指派性工作时强烈。”一名艺术家受采访时如此描述在汤姆索亚效应驱遣下的感觉:

当你为别人完成一件作品时,这更像是“工作”而非乐趣。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但并非总是如此。当我为自己工作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是纯粹的创作乐趣,工作起来可以没日没夜,废寝忘食。但是在做指派性任务时,你不得不提醒自己:小心点,做客户想要的东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