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麦基的视角(1)

你的,大大的坏 作者:周黎明


“文化只有这么深,”麦基用两只手比划出大约一个手指的厚度。“但是,共同的人性却有这么深。”这回,他把自己的两只手拉到最大的跨度。

这是70岁的美国编剧辅导大师麦基先生在2011年12月4日上午的中国之行新闻发布会上说的一句话。在我看来,这是高度智慧的结晶,同时却掩盖了中国电影难以被外人接受的重要原因。

我担任当天活动的主持兼部分翻译。我在用中文所做的开场白里,自嘲了自己“客串”影评人十多年,实质是新闻人,但新闻和影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故事讲好(在英文里,新闻报道俗称为“story”)。不知是否有人给他翻译了我这段话,在活动快结束时,他提到他的学员里除了影视编剧,还有画漫画的、做新闻的。凑巧的是,他那本编剧圣经不叫《编剧秘籍》,而直译为《故事》。

麦基反复强调,中国影人不要学好莱坞,也不要学法国,要忠实自己的艺术追求。好几次,我以为他要说出那金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翻译起来多容易,而且媒体必引用无疑。可惜,他没用这句,但很多话均可视为这句的变奏。

因参与那次活动,我事先得知麦基先生看过哪些中国电影,以及他喜爱其中哪些。早年美国公映过的张艺谋、陈凯歌作品,很多他都熟悉,并极为喜欢。另外,他看过陆川的《南京!南京!》,并视之为最伟大的战争片。为了中国的讲座,他专门观看了十几部新作,包括冯小刚的《非诚勿扰》。据我所知(到写该文时),他没有直接评价该片,但在回答一位记者关于中国贺岁片的提问时,他很外交地说:“或许十几年前贺岁片刚出现时,这些作品是有新意的,后来就乏善可陈了。”

麦基还说,中国有五六位“电影大师”(filmmakers who are great),但接下来那一级落差很大;相比之下,美国基本上没有电影大师(此处他否决了斯皮尔伯格,但提到了伊斯特伍德),但总体水准则非常高。我估计在接下来的讲课期间他会说明这五六人是谁,我敢打赌,张艺谋、陈凯歌肯定名列前茅,冯小刚一定不入他的法眼。

从一定意义上,麦基的视角跟西方影展及奥斯卡的视角是相似的,这就是为什么张陈的作品能在海外获奖或者得到提名,而冯小刚的作品却没有可能。如果你保持独立的判断力,不以别人的标准作为唯一的标准,那么,这观点就丝毫不能说明冯的作品不如另外两位。(这个话题若要展开,便会涉及到喜剧的地位和作用,会援引卓别林、基顿等先例,会分析笑声的净化功能。总之,会很乏味。)

麦基大师可能没有意识到,他欣赏的那几位中国影人在叙事手法上有意无意借鉴了外面的成功经验,而冯小刚则是地道的本土派。换言之,如果我们遵循麦老师的主张,不去学习别人的长处,那么,我们的长处很可能无法为别人所赏识。当然,他反对的是低水平的学习,即模仿或拷贝(copy)。但学习一般都是从模仿拷贝开始的,慢慢提升层次,吸收了消化了,把别人的精华化为己有。《疯狂的石头》可说是“学习”了《两杆大烟枪》,但绝不是初级模仿。然而,它会成为麦基所爱吗?我非常怀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