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王选的抉择(14)

方正之道 作者:王伟群


王选难过极了,他明明清晰地看到了那是一条死路,怎么能动员大队人马,义无反顾地往那个方向继续走呢?

“当时的心情很沉重,因为我清楚,二代机是没有发展前途的,选择二代机不只是一个技术决策的错误,还将带来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更重要的是将延误我国在照排领域内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但是,在北纬旅馆的那个会上,孙宝传却说自己找到了“知音”。孙是新华社技术局的专家。

正好是在北纬旅馆会议前两天,孙宝传参加了日本电气公司的汉字信息处理系统技术座谈会。但是,日方对这一系统的核心技术——汉字库却守口如瓶。孙宝传可不想就这么算了,会上会下,他不放过每一个与日本人交流沟通的机会,然后反复琢磨思考,终于摸清了这一系统用“矢量法”描述汉字轮廓线的基本思路。

“当时我刚刚结束与一家外国公司的照排机技术座谈,还没有离开北纬饭店,王选等同志来北纬饭店参加精密照排系统技术论证会,在会上介绍了字形信息压缩的方案,我听后深感遇到了知音,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当即表示了支持的态度。”

新华社的支持没有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作为“748”工程的第一用户,新华社技术局的专家、干部们认真对比了二代机和王选的方案,他们觉得二代机问题太大,不仅速度慢,灵活性差,而且经常出现机械故障,很难满足报纸的要求。而王选的设计思路超前,可行性强。于是,他们一趟一趟往北大跑,张淞芝也一趟一趟往北大跑,先是他自己要来,后来就是奉郭平欣之命而来,他们对王选的方案“深信不疑”,他们确认,采用北大的汉字信息压缩技术解决汉字存储问题是完全有可能的。于是,他们向郭平欣正式递交了“宜采用北大方案”的建议报告。

这期间,王选的步子从来没有停歇过。

“当时我想到一句话,美国的巨型机之父克雷(Cray)说过,当他提出一个新的构思时,人们常常说‘Cant do’(做不成),对这种怀疑的最好回答是‘Do it yourself’(自己动手做)。这句话给了我很大启示,并且在以后的十几年始终鼓舞着我。”

到了1975年12月,王选的数字压缩方案又有了重大突破。“王选他们提出用参数描述横、竖、折等规律笔画的长、宽、倾斜度及变化多段的各种笔锋,用轮廓描述点、撇、捺等不规则笔画,这样使汉字字形信息量减少到数百分之一。同时他们还成功地研究出一整套把折线轮廓复原成点阵的快速算法和使文字变倍失真尽可能小的变倍算法,从而保证经过处理后汉字的输出的质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