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未名湖的躁动(7)

方正之道 作者:王伟群


★★★

当这群年轻的孩子正在为公司淘第一桶金的时候,张玉峰正在八达岭卖石头。

今天如果有人提起张玉峰,常常会提到他的出身、他的贫苦的童年和少年,1965年,他是背着一袋馍馍,穿着对襟布衫来北京大学念书的。这种窘困的状况一直到他成为北大物理系老师的时候,一直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穷则思变,张玉峰在楼滨龙的撺掇下也“下海”了。

但是,除了王选的10万元的生意,公司基本上没有再谈成别的什么像样的生意。曾经打算买一台设备生产圆钉,还考虑过与塑料骨灰盒的发明人一起生产塑料骨灰盒,但都没搞起来。最像模像样的事情是与日本佳能公司谈合资事宜,因为王选的激光照排设备需要佳能的打印机,王选就委托公司来谈合资,但是谈了很久,各种可行性方案做了很多,却都一直没有结果。

没有生意,赚不到钱,10万元也越来越少了。

张玉峰就去了别处。

1986年春天,北大南门有了一家工艺品商店,店铺的牌子叫康北轩,“康”与残疾人相关,“北”自然是北大。张玉峰聪明地办了一家有残疾人就业的铺子,这样可以免税,张是康北轩的法人代表。很快,这个店又在八达岭开了一家分号。本来嘛,卖中国的古董,不卖到八达岭去,还能卖给中关村的穷学生?

那一年冬天,张玉峰每天早上背着一个大编织袋去清华园站上火车,编织袋里是各种砚台、印章和石头,一个多小时后,火车到居庸关站,他下车,上山,再把袋子里的石头兜售给游客。

卖石头与高科技毫不沾边,但是,张玉峰说,他因此“才对工商、税务以及经营和财务等方方面面的事务、方方面面的关系,有了比较具体的了解”。

据说,支持张玉峰卖石头的理念,是源自革命导师的一句话:“一个行动比一打纲领都重要。”这是他在“文革”的时候从大字报上学到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