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可靠吗(2)

解读中国经济指标:在数字中锁定投资机会 作者:(英)欧乐鹰


“大跃进”时代粮食产量数据失真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当时的人相信,通过虚报产量来提高群众士气要比实话实说更有意义。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的数据是为了鼓舞农民士气,那么如今参考中国经济数据的人群已发生很大变化。但数据对增强海内外人士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仍在发挥作用。而且,中国经济每年8%的增长速度简直堪称奇迹,这对外界来说会起到定心丸的作用。但如果政府想在统计数据上耍花招,阻力也很大。步入信息时代以后,把经济数据当做宣传工具的空间已大大缩小。官方数据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传遍世界。记者都是火眼金睛、百般挑剔,经济学家都有自己的计算工具,精明的投资者更是在时刻关注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50年代的饥荒到底有多严重,人口学家要到数十年后才可以通过人口数据了解一二。但在今天,一旦数据出现偏差,许多人很快就会知道。2009年第一季度的GDP数据显示,当季GDP较上年同期增长61%,为十年来的最低水平。但国家统计局还是发布了这项数据,表明执政者已经意识到,尽管数据反映的现状让人不悦,但向外界提供可靠的官方数据能给中国带来更大的益处。

要想准确把握中国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仍然不易。“大跃进”产生的一个根源,就在于中国领导人盲目相信中国的本土技术无所不能。毛泽东坚信,有了革命热情,再加上新的耕种技术,粮食产量就会突飞猛进。生产技术的变化增加了计算粮食产量的难度,至少在一段时期内,大家都在关注生产技术的变化,没有人注意到粮食产量基本不变的事实。改革开放以后粮食数据可能不像上世纪50年代那样严重失真,但中国大陆仍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国目前的经济规模与1978年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随着新行业的崛起,经济产值及就业也在增长,新产品层出不穷,新楼盘陆续粉墨登场——要想准确记录这些经济领域的动态确实是个巨大的挑战。国家统计局也在尽力维护统计工具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正确捕捉GDP的增长情况,国家统计局已将调查范围从最初的16个基本行业扩展到94个相关行业,对服务业的调查范围也显著扩大。但有些数据的调查工具和方法仍然落后,无法跟上瞬息万变的形势。譬如,用来统计就业数据的测算体系就错漏百出。1978年,所有劳动力都在国有部门就业,因此以国有企业为基础开展薪资调查完全行得通。但到2010年,在国有部门就业的劳动人口还不到10%,继续沿用老的测算体系就不太合理。与政治上的干预相比,统计工具滞后于现实发展才是中国统计部门面临的严重问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