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篇一 管理其实只有一个问题(8)

总裁的最佳拍档 作者:吴荣华


吴:副总裁说:“您进公司时,难道没有经过关于如何述职的培训吗?”这位朋友就照实说没有。这个时候,副总裁就站起来开始讲该如何述职,一讲就是一二十分钟。

李:哈哈,述职变味了。

吴:就这样,这位朋友没讲几句,就被副总裁打断。接下来的一二十分钟,就是副总裁的高谈阔论了。如此,述职报告就变成了副总裁个人的培训会。

李:其实,我一直以来也是这样的啊!

吴:整个述职会下来,基本是副总裁在“好为人师”,本来半天就应该开完的会,开到晚上11点都还没完!其实,这样做谁最累呢?

李:当然是副总裁啊!

吴:我这里只是针对副总裁而言,其实在传统组织里,绝大部分总裁又何尝不是如此?

李:我现在明白自己这些年为什么这样累了!那么正确的做法是怎样的呢?

吴:管理者其实不需要告诉员工如何如何做,更不需要在正式的会议上当“讲师”。管理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问员工“你在哪里”,绝不是责问员工“你连这样的事情都不会做吗?来,我来教你怎么做”。

李:不过,现实中好像很难这样实践啊。

吴:为什么难做到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司的问题员工太多了。我见过不少公司,不符合岗位要求的员工比例竟然高达100%!

李:先生讲得太对啦!正是有的员工对工作投入程度低,不能胜任他们的工作,才搞得我不得不好为人师啊。

吴:其实,许多总裁开始时还有耐心教,后来就演变成骂人了!那种行为,还是好为人师吗?要我说,那种管理,已经演变成歇斯底里了!

李:先生说得太对了!

吴:不过,我要告诉李总的是,世界上有一些卓越的组织,在那里,总裁或者副总裁在排查大区总监时,从来不会告诉总监如何如何做,只是问总监一个问题:“你上周到底在哪里?”

李:这是什么意思呢?

吴:就是只关注总监的投入程度啊。“上周在哪里”的意思,就是问总监上周每一天到底干了些什么,上周的时间到底是如何用的。如果问题严重,还可以问到总监上周每一天的每一个时段在干什么的程度。

李:我明白了,一个人的投入程度,只要看看他干了些什么事情,就能判断出来了,管理只要管住员工投入的程度就已经足够了。

吴:很对。其实,关于问话的技巧还有一个经典故事。在《圣经》中,不是记载了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的故事吗?

李:这个很多人都知道啊。

吴:您知道,神在知道亚当、夏娃犯了错误之后是怎么处理的吗?

李:这个还真不知道。

吴:这个在《圣经》中有清楚的记载。 “天起了凉风,耶和华神在园里行走。那人和妻子听见神的声音,就藏在园里的树木中,躲避耶和华神的面。耶和华神呼喊那人,对他说:‘你在哪里?’”

李:这个怎么解释?

吴:难道神不知道他们干了什么吗?当然知道!大区总监的项目和业绩出了问题,难道总裁和副总裁不知道原因吗?当然知道!

李:那么,他们怎么都明知故问地问“在哪里”呢?

吴:因为时间才是维度啊!只有这种问话,才能清晰地表明高层的意图。员工的使命只有一个,就是全力投入工作。也只有这种问话,才是最好的“轭”啊!说到这里,李总难道没有发现,我说的这种管理方法正好与孩子3岁前父母的教育方法一模一样吗?

李:请先生再仔细说说。

吴:3岁前的孩子,只要努力尝试,就能创造奇迹;公司的员工,只有努力才能检验其合格与否。两者的假设其实是一模一样的啊。教育员工也好,责骂员工也好,会议上培训员工也好,“来吧,我来告诉你如何如何做”,这些行为,本质上是什么呢?不就是指挥吗?

李:我大致明白了。3岁前的孩子,恰恰是因为远离了指挥的环境,父母创造了一种让孩子“积极尝试”的环境,所以孩子能创造奇迹;而公司则是因为总裁和副总裁创造了让员工“高效运转”的环境,所以才造就了世界级的卓越组织,是这样吗?

吴:这不就是说,管理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创建一个高效运转的机制吗?其他的都是浮云啊!

李:真是大受启发!难怪许多卓越的组织,在总裁们谈到企业文化时,都特别强调一个共同的东西,如微软和通用电气的“激情”、水果捞的“积极性”、Polycom的“专心”,等等。这和幼儿的努力尝试完全是一个意思啊。

吴:说得不错。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创造一个员工高效运转的机制呢?如果幼儿的积极尝试需要父母两个人的关注,那么,员工的高效运转也需要两个人的持续关注。

李:员工的高效运转也需要两个人的关注?难道是类似父母的管理结构吗?

吴:您快接近答案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