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冰下查干湖的渔获(1)

舌尖上的中国 作者: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


北京的餐厅,后厨正在制作每天最叫座的招牌菜鱼头泡饼。精彩的大鱼头来自几百公里之外的东北,取一大锅,不用油煎,只用事先做好的高汤煮炖,大概炖 25分钟,烙饼要刚刚烙好的为最佳,最后大火收汁儿。吃鱼头是中国人的专利,好的鱼头要比鲜鱼的价格高出很多。

数千公里之外的吉林查干湖,一批职业捕捞者等到了工作季节的开始。干燥的空气、极度的低温,使前郭尔罗斯大草原上的淡水湖早早封冻,但一场精彩的收获正酝酿在冰湖之下。

凌晨 4点,查干湖的渔民趁夜色出发。棉袜子、毡嘎达(靴子)、狗皮帽子,夜晚赶路,向选定的下网地点出发。一段行程之后,渔民的脚下已经不是陆地,而是冰面。赶车的人最害怕遇上没有封冻的裂缝,人和马一旦踏上,落水甚至丢掉性命都是有可能的。往哪里走,谁也不敢乱说话,一场依靠经验的赌博要持续数小时。

这天阳光明媚,冰下的含氧量提高,鱼群的密度会很大,长达2000米的渔网很快沉入水底。这样的低温中,鱼群会聚集不动,但是定位不准,坏运气会像传染病蔓延好几天。渔工们各自干着活,没有人讲话,焦虑和紧张的氛围弥漫在冰面上,厚重的衣服使简单的动作变得异常迟缓。

77岁的石宝柱是当地很有名望的鱼把头,他从15岁开始捕鱼,一直到现在,始终没离开“渔界”。宝柱鱼把头很在意今天自己的判断是否准确,因为这关系到他在众人中的威信和面子。

冬捕者将绞盘固定在冰面上,再把大绦缠在绞盘上,通过牲口的拉力拉动冰下长达2公里的捕鱼大网。惊人的一幕开始了,渔网在透明的冰面下缓缓地移动,能够看到冰下走网意味着光照正好,冰层的厚度恰到好处,但是这能够预示着鱼群就在附近吗?

快过年了,按老习俗当地要有一次祭湖祭鱼的活动,游客的需求和商业的参与让眼前的仪式变得更加隆重。石把头作为主要演员也要上台表演,眼前的场面和老人记忆里的祭祀有很大差别,但他还是虔诚地祈求湖里的神仙恩赐来年的丰收。

网在冰下走了8个小时,终于到了收网的时候。

水底的世界被整个地打捞了起来,被上天厚爱的人群又一次获得了恩赐。令人感慨的一幕发生了,大鱼们肥美的身躯刺激着所有人的神经,但是没有人会注意到一个细节——拉上来的网中竟然没有一条小鱼,每条鱼的重量几乎都在 2公斤以上。只有老把头知道,这正是查干湖渔民心口相传的严格规定。冬捕的渔网是6寸的网眼,这样稀疏的网眼只能网到5年以上的大鱼。这样,未成年的小鱼就被人为地漏掉了。郭尔罗斯蒙古族有一句话叫做“猎杀不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刚出水的大鱼正在石把头的家里准备迎接除夕,依照老传统,年夜饭还是一桌全鱼宴。隆重的晚宴中,鱼是绝对的主角。女婿做得一手好菜,是家里的大厨,完成全鱼宴上的14道菜,穷尽了他的全部手艺。重头戏是侉炖杂鱼,一定要用上东北的大酱调味,先炖透胖头鱼,再依次放进几种杂鱼,混搭的感觉像极了东北人的率性和直接。家里的孩子陪着老人一起喝酒,辛苦的一年过去了。生鱼、生鱼片、银鱼、武昌鱼、鱼肉段,鱼鲜混杂的味道弥漫在查干湖渔村的夜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