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温饱的信仰:五谷杂粮

舌尖上的中国 作者: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


自然地理的多样变化,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享受到截然不同的丰富主食。从南到北,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不仅提供了人身体所需要的大部分热量,更影响了中国人对四季循环的感受,带给中国人丰饶、健康、充满情趣的生活。

虽然处于不同的地域,属于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风貌,但人们对主食样貌、口感的追求,处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对主食的深厚情感是同样的。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的、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现在你面前。

1.温饱的信仰:五谷杂粮

山西丁村是中原最古老的村落,这里的主妇们最会制作面食,当地人把加工成粉末状的谷物都称为面。谷物加工的历史已有上万年,丁村附近曾经出土过最古老的石磨盘,至今,同一形制的磨盘还在使用。用石磨将谷物研成粉末,再用筛过滤掉粗粒杂质,真正意义上的面食才得以出现。山西是多山少川的内陆地区,蔬菜品种少,家庭主妇们没有条件在副食上进行调剂,为了提高全家人的食欲,只好在各种面食的制作手法上变换花样,一样面食百样吃,将面食加工成餐桌上的美食。这些花样众多的精致面食,无不让人感到纤巧细手的灵动和聪明睿智的丰富想象。

当丁村的大妈们正忙着为一场寿宴精心制作花馍的时候,黄土高原上的窑洞里飘来了阵阵面香。绥德汉子老黄刚刚蒸好了满满一笼屉黄馍馍,古老的糜子经过老黄的加工,变得十分香甜可口。

从农历十一月开始,每隔3天,老黄都要骑一个半小时的车,到县城去卖黄馍馍。他做的黄馍馍号称是“绥德第一名”,在所有人面前他都称赞自己的黄馍馍最好吃。老黄卖黄馍馍七八年了,起步那阵儿买十个送一个,挣五角钱。由于他做的黄馍馍物美价廉,每次都很快卖完。

绥德县位于陕北丘陵沟壑地区,在今天的绥德,杂粮和小麦是餐桌上的主角,它们被陕北人变换成各种花样。

绥德盛产糜子,黄馍馍就是用糜子面做的馒头。糜子又叫黍,因为耐旱,成为黄土高原最主要的农作物。8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就开始种糜子,糜子蒸煮成饭,口感略差,但是这个本土食物在过去是陕北人家最常见的主食。糜子分软硬两种,老黄将硬糜子与软糜子按 7∶3的比例混合,清水浸泡一夜之后上碾,还要再细细地筛一遍才能使用。老黄坚定地认为,用机器磨出来的糜子远远不如在自家石碾子上碾出来的好吃。此外,炒过的糜子会散发出自然的清香,这是老黄最引以为傲的制作秘方。糜子炒好后和成的面团要在缸里发酵一夜,经验告诉老黄,包上被子效果最好。

老黄的馍馍做得实在,人也实在,一个一块钱,从不还价。在一年中最寒冷的两个月里,老黄能卖出 15000个黄馍馍,刨去成本,一个冬天,他的实际收入大约是 8000元,这是真正的辛苦钱。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家立业。老黄把家安在窑洞里,这种中国黄土高原最古老的居住形式,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老黄在这里养育了一儿一女,现在,孩子们都已经把家安在城市里,不再与土地打交道。然而,老黄不愿意离开,住着自己的窑洞,吃着自己种的粮食,老黄自足而踏实。

辽阔的中国北方,成熟的小麦决定了大地的基本色。小麦,从河西走廊传入到中原,因为营养丰富,经过 4000多年的本土化历程,它成为中国北方栽培面积最广泛的农作物,这种原产于西亚的优良物种,已经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主食。

将小麦面粉发酵后,在特制的火坑中烤熟,就制成了一种含水分少、极耐储藏的圆形面饼,这就是馕,是维吾尔族人最喜欢的主食。馕的叫法出自古波斯语,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新疆库车,庆贺古尔邦节的时候,馕是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

馒头最早出现的时候,也叫炊饼和蒸饼,它是中原地区最受欢迎的主食。中国人的祖先从水煮食物的原理中获得灵感,并使中国成为最早用蒸气烹饪的国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