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远隔万里的默契

舌尖上的中国 作者: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


在中国北方的辽阔草原上,蒙古族的牧民也被一种流淌的美味滋养着。9月下旬,乌珠穆沁草原已经褪去了绿色,孟克和家人抓紧时间,赶在严冬之前进行最后的出场放牧。

草原的深秋充满寒意,干燥的牛粪可以让炉火烧得更旺一些。炉火上翻滚着乳白色的浆液,令人浮想联翩,这是蒙古族早餐永远的主角——奶茶。砖茶、黄油、炒米以及鲜奶是一锅奶茶的重要内容。草原上的人离不开奶茶和奶豆腐,无法靠蔬菜和水果来补充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都可以从这里获得。草原有着神奇的化繁为简的能力。

孟克的牛“木犊”正处在哺乳期,孟克的妈妈要想顺利从母牛那里获得鲜奶,得先过小牛这一关。鲜奶已经不像天气暖和时那样容易发酵了,妈妈要抓紧时间赶制酸奶豆腐,为漫长的冬天做准备。

表皮的酸奶油先被小心地舀出来,这是很珍贵的部分。发酵的牛奶结成块状的凝乳,蛋白和乳清在火力下分离开——乳清不会被浪费,它们最适合喂牲畜。需要不停地搅动,奶团才不会粘在锅底。当最后的乳清被彻底耗干时,奶团被趁热盛进模具中。新鲜的奶豆腐一做好,孟克最先递到爷爷面前,那是最好的美食。

一直向南,几千公里外的云南几乎是同样的情形。粗重的木筷被灵活地使用,一个光滑的牛奶团子很快就被揉了出来。三两下后,奶团子被拉扯成片,卷上墙边的竹架。在远离北方草原的云南大理,白族人家用相似的手法转化这里的牛奶。

这种远隔万里的默契,或许要追溯到蒙古人开疆拓野的年代。在 800多年前,蒙古人远征到云南,定居在此的蒙古人带来了遥远家乡的奶食味道。他们不会想到,这种转化的手法一直被流传下来,至今生机勃勃。

北京市区有一座大型的蒙古餐厅,美味的烤羊背成为食客们的首选。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远方草原上那种粗犷的生活方式。但是对于那些身处草原腹地的人们来说,这些奶食才更贴近他们原本的生活。

孟克的妈妈从木盒里取出已经结实的奶豆腐。风干的奶豆腐可以保存很久,草原上的人并不经常吃肉,因为牲畜太宝贵了,各种奶食几乎成为草原上的主食。

雨让气温降到了冰点,二姐在灌木里发现了走失的羊羔。这些牛羊是家庭的财产,也是牧人生命的一部分。

孟克换上了过冬的新袍子,热茶和奶豆腐让孟克并不觉得冷。这些奶食将持续不断地提供热量,足够支持他一上午的放牧。孟克3岁时失去父亲,他从小跟着爷爷学习放牧。爷爷告诉孟克,能做好一个牧民就很好了。手持套马杆,纵身跃上马背,孟克觉得自己充满力量。

奶是牧民的营养源泉。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蒙古族创香甜的酥油茶陪伴草原造了独特的转化方法,使这种宝贵的营养得以长时间保存。人迎来每一个清晨,送走每人们在鲜奶的发酵中,额外获得了更丰富的营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