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现实与神话Ⅲ(16)

罗斯柴尔德家族(上) 作者:(英)尼尔·弗格森


将沃斯齐内克的电影与它的美国前辈以及人物原型进行比较是有教育意义的。达里尔·扎纳克1934年执导了影片《罗斯柴尔德家族》(The House of Rothschild),由乔治·阿利斯主演,他同时扮演了迈耶·阿姆谢尔和内森这两个角色。在这部影片中,对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刻画赋予了更多的同情:他们从贫穷到富有的崛起历程是另一个版本的《美国梦》(更为圆满的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一个女孩还与传达滑铁卢胜利消息的英国军官产生了浪漫的爱情),与此同时,电影也讲述了他们面临的障碍—残暴的普鲁士大臣巴龙·勒德朗茨(鲍里斯·卡洛夫饰)以及法兰克福横行的暴徒—暗示当时德国的局势发展状况。当然,即使美国版本的罗斯柴尔德故事,大部分也是神话,大部分可以用一种不被同情的方式来讲述。迈耶·阿姆谢尔可能是一个可爱的老头,眼里闪着光,受孩子们爱戴,但是他仍旧是那个希望控制世界的人。实际上,这两部电影像是彼此的镜子。在沃斯齐内克的版本中,内森画了一幅欧洲地图以显示罗斯柴尔德的力量中心,以及一棵家谱树,当这棵家谱树的分支连接起来以后就形成了一个大卫王星,这颗闪耀的大卫王星接着叠加到一幅英国地图上,同时打出字幕:“当这部电影放映完毕时,罗斯柴尔德家族最后一些成员将作为难民离开欧洲,逃到他们的盟友英国那里去。反对英国富豪统治集团的战斗仍在继续!”扎纳克的电影运用了几乎一模一样的画面:临终前,迈耶·阿姆谢尔让守在床边的5个儿子分散到欧洲各个城市去。随后用一幅地图描述了出来,大卫王星再次叠加出现。电影结尾重点关注了纳粹排犹政策以及1818年德国爆发的迫害法兰克福犹太人的暴乱事件,将两者联系在了一起。从本质上讲,两部电影讲述的是同一个故事,尽管两者的道德指向截然相反。

与罗斯柴尔德家族早期历史截然相反的电影描述反映了一种更为普遍的模糊性。因为人们存在着一种感觉,认为所有罗斯柴尔德传说都能被认为是一个简单的神话—一个有关巨额财富的神话;一个有关昙花一现的上层社会地位的神话;一个有关无限政治和外交权势的神话;一个有关谜一样的最后目标的神话,这个目标与这个家族的宗教信仰交织在一起。通常,这个神话被一种较为鄙视的口吻讲述着:财富来路不明,社会地位的争取并不成功,权势建立在腐败之上,家族目标也是邪恶的。但是它同样也能用好莱坞的方式来讲述,那是一个有关超乎寻常的经济成就、社会成功、合法权利以及道德收尾的故事。当然,纳粹用来宣传的其他一些主题后来遭到了禁止—在一些国家甚至是非法的。但是有关罗斯柴尔德家族神话的两面性状况似乎使得这个神话不停地被复制、修改。这一点在法国表现得最为明显。《小炮》杂志于1951年出版的部分特刊毫无疑问是排犹的,重新刊登了19世纪激进和右翼文学作品中的故事(以及漫画),但是杂志刊登的其他“贵族”并不是犹太人,所有文章的语调也是相对温和的。正如科斯东以及佩尔菲特这样的作家所做的工作表明,在第四共和国的大环境中,只要稍微改变一下语调,重新出版“统治法国的200个家族”这样的古老传说,而不用再作其他调整也是有可能的。尤为明显的是,当罗斯柴尔德兄弟公司主管乔治·蓬皮杜于1962年出任总理时(他于1969年获任总统),讽刺性周刊《鸭鸣报》简略地评论道:“RF=法兰西共和国=罗斯柴尔德兄弟公司”,不过,有关罗斯柴尔德神话的类似评论也能从英国媒体那里听到。一些怀有敌意的推论不时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作出这些推论的背景是当时许多保守党政治家在从政之前或卸任之后,都在罗斯柴尔德父子公司里任职,而这个时期,这家公司恰好在处理许多重要的私有化项目。实际上,工党影子内阁首相罗伊·哈特斯利在罗斯柴尔德公司第一次私有化行动之后,甚至断定“保守党收到的政治捐款与(公司)从政府那里得到的业务之间有关联”—他后来被迫收回了这一论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