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会做壶的大师

选好壶 泡好茶 作者:池宗宪


制壶工序好坏与制壶养成教育息息相关。1993年以前,紫砂厂设有“紫砂艺培中心”,专责培养紫砂壶专业人才。一个受过三年训练的工艺师,还只能算是一个初级的制壶者,排不上“师”字辈。然而,近年来在港台业者的炒作下,制壶工艺师的名气做大,壶的价格也被抬高,至于壶的艺术性有无增长,却不去讨论。 甚至有的制壶者连紫砂壶基本技法都不甚了了,却也以大师自居!

制壶工艺师被捧上云端,却未学会古制壶工序中的专业技巧。例如,在制作坎盖(壶盖与壶身接触之处)时,过去的工艺师会用手压泥,使壶身与壶盖能够完全密合,但现代的工艺师却连这样的基本做工都做不到,怎么称得上“大师”?消费者又为何要花巨款去买它呢?

传统的制壶工序,光是做一个挡坯模具,就要花费比制壶多两到三倍的时间。这样的耐心与功力,却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逐渐消失了。以往是一款壶必须开一个模具,用一套制壶工具②; 而今为了求速度,开了一个模具,就以之做母体,只在壶身或壶盖上做变化。如此制成的紫砂壶,数量是多了,但却少了技艺。紫砂壶少见艺术性,多了旁门左道。

例如,台湾在收藏壶时讲究做壶的“三点金”:壶把、壶身、壶嘴必须呈一条线才是好壶。事实上,这原本就是壶的基本要求,特别强调“三点金”是没有意义的。

若以此标准来看,一百把壶都符合“三点金”,就算有了工艺性,却会因它的重复出现而少了艺术性。换言之,以这样的标准大量复制的壶,只能称为“工艺品”,离“艺术品”还差得很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