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动作导演的历史(1)

功夫片的秘密:动作导演艺术 作者:张力


3.1 武侠草创:“怪力乱神”

(20世纪20年代初-20世纪40年代末)

1919年,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摄制了一部6000尺(胶片)的故事片《车中盗》,由任彭年导演,在当时被称为“神怪加武打”的影片。1926年,武侠明星张惠冲之弟张惠民创办了话剧公司,拍摄了《乱世英雄》,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被称为“武侠影片”的电影。

1928年,明星电影公司由郑正秋根据当时武侠小说名家平江不肖生的小说《江湖奇侠传》改编导演了《火烧红莲寺》,这是中国电影史上最具规格化的武侠片。其后,《火烧红莲寺》系列、《荒江女侠》系列、《关东大侠》系列、《儿女英雄》系列、《奇侠精忠传》、《半夜飞头记》及《红侠》等,将中国武侠电影的第一次高潮延续了四年。

总体上说,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中国(上海)武侠电影的武打形态可分为两类。一是直接借用戏曲舞台动作,演绎者多是戏曲龙虎武师。金庸先生就曾在用笔名“林欢”发表的文章《看〈江湖奇侠〉杂感》中说,当时“许多武侠片却糅进了大量舞台上的形象、舞台式的服装、舞台式的动作、舞蹈化的打斗,一方面显得非常虚假,另一方面却又没有舞台之美”。二是直接复制剑仙小说的武功描写,与当时兴起的神怪片“合流”,并受西方剑客电影的影响,综合创造出“神怪武打”。当时的标志性动作有“一飞冲天的轻功”、“隔山打牛的内功”、“斗法宝”、“放飞剑”等,动作场景中时常展现一些古怪兵器、法术、机关,营造一种奇幻的打斗气氛。

从动作拍摄技术看,当时出现了叠影、倒拍等摄影特技,1929年的《女侠白玫瑰》中还出现了“荡绳”之类的特技。值得一提的是,1929年大中华百合公司出品、杨小仲编导的《飞侠吕三娘》竟对片中“腾云驾雾”、“隐身易容”、“掌心雷功”等动作场面的摄制技术进行了讲解,普及了当时武侠片动作场面的制作方法。

因此,草创阶段的武侠电影,主导动作特征是“怪力乱神”,动作形态的源头是对剑仙小说的粗糙图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