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动作导演的历史(3)

功夫片的秘密:动作导演艺术 作者:张力


《黄飞鸿》电影动作风格的最大突破是放弃了以往的神功玄学,强调正宗岭南武术的功架和招式,对打追求动作与技术的真实,第一次在银幕上将套路表演与武术格斗区别开来。《黄飞鸿》系列的第一部就设立了武术指导一职,由梁永亨担任,后来又有刘湛及关德兴、石坚、袁小田等人兼职。此时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位武术指导任雨田也到了香港,他的女儿任燕是《黄飞鸿》电影的女主角之一。这一切预示着中国银幕上的武术动作形态,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据余慕云先生的研究,黄飞鸿电影保存了许多广东武术的流派形式。比如:

在拳术方面,有“蛇形手”、“撩阴手”、“十独手”、“黑虎爪”、“虎尾脚”、“无影脚”、“铁线拳”、“虎鹤双形拳”、“螳螂拳”等。

在兵器方面,有“子母刀”、“滚堂刀”、“拖刀”、“断魂枪”、“五郎八卦棍”、“二十八宿棍”、“五行棍”、“六点半棍”、“五点梅花棍”、“飞虎鞭”等。其他的兵器还有大关刀、长缨枪、山西大扒、钢鞭、双钩等。

在对打方面,有“虎爪对鹤爪”、“棍对棍”、“棍对单刀”、“棍对枪”、“单扫子”、“藤牌单刀”等。其中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由武术名家陈汉宗表演的“虎鹤双形拳”、黄飞鸿夫人莫桂兰表演的“子母刀”、梁永亨表演的“断魂枪”、曾振华表演的“螳螂拳”等。

《黄飞鸿》系列电影开创了中国武侠电影“武打”新纪元,改变了银幕武打的形式,开了实打实拍的先河,同时培养了新一代的观众,对于弘扬武术文化、树立中国武术的自信与价值,意义非凡。

另外,从人才培养看,《黄飞鸿》系列培养了大量武术指导方面的人才,日后香港武侠功夫片中坚力量中的“刘家班”、“袁家班”、唐佳、陈少鹏、韩英杰等都是从《黄飞鸿》片场中走出来的。

当然,现在来看,当时这些影片在武术动作与电影技术的结合上还不够成熟。

石琪先生说:“(20世纪)50年代的‘黄飞鸿’只是初具规模,它拍法呆板、制作简陋、故事草率等等,当时已被人诟病,其电影技术水平在粤语片中也是较原始的。那些武打场面大都靠演员表演,镜头只做记录,有时还记录得不清不楚,而演员受落后的片场条件的限制,往往不能尽展所长。我们不妨说,这片集的人物已有动感,但电影本身的动感仍然贫乏。”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