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动作导演的历史(35)

功夫片的秘密:动作导演艺术 作者:张力


1. 从中国动作电影发展史考察,源远流长的动作电影素以“真功夫”立足,动作电影的每一次革新与发展几乎都是建立在对“真功夫”的深刻理解、合理想象和熟练运用之上

从中国动作电影近90的发展历史考察,虽然在情节内容上时常伴有神鬼仙妖的成分,但作为动作电影主导元素的“功夫”(武术),却始终沿着一条扎扎实实的“求真”道路向前发展。动作电影的雏形来源于京剧中的“武打”场景,而京剧中的武生向来以腾挪跌宕的“真功夫”(武术基本功)立足,这也直接影响了早期动作电影对于动作演员“真功夫”的素质要求。在后来的动作电影发展史中,北方的京剧、南派的南拳和日本的剑道,都在不同时期为香港动作电影的新生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成为其绵延生息的不竭动力;而作为世界著名技击术“截拳道”创始人的李小龙于1971-1973年拍摄主演的经典动作影片(《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死亡游戏》),更是成为奠定新派动作电影突出动作与打斗之“实战性”、“真实性”和“简约美”的基础。然而,无论是京剧花旦、南拳蔡李佛、东洋剑术或是“截拳道”,均以硬桥硬马的“真功夫”为其特点,反对华而不实的“花拳绣腿”和道貌岸然的“神拳魔掌”,这就进一步决定了中国动作电影长期以来以“真功夫”、“真动作”立足的本色。综观武侠动作电影史,几乎所有的动作明星(包括演员、导演、动作指导)都是武术、京剧出身: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体育健将张慧冲、四五十年代的京剧花旦关德兴、六七十年代的功夫之王李小龙、七八十年代的南拳宗师刘家良、八九十年代的京剧武生“七小福”(成龙、洪金宝、元彪等)和武行出身的李连杰、甄子丹、赵文卓、袁和平、唐季礼等。这些动作明星们现已成为国际动作电影的领军人物、好莱坞竞相招揽的对象,而最让好莱坞看重的,不是他们如何用电脑特技拍摄真功夫,而是他们多年摔打磨炼而来的“真功夫”。

2. 从动作设计美学风格角度考察,硬桥硬马南拳派的“写实”风格一直是中国动作电影多元化美学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香港本是南粤之地,以武学流派来讲,盛行洪拳、咏春等南方特色武术,与北方形意、太极、八卦等功夫大不相同。20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功夫片中的武术指导大都习练南派武术,设计的动作招式也以强调“硬桥硬马”的南派为主。而这期间动作影人们拍摄的大量南派武林高手黄飞鸿、苏乞儿等传记影片,更使得南派功夫片独霸一时。虽然其后李小龙和成龙分别将截拳道、京剧与杂技加入功夫片,但两人的功底也有较强的南派遗风(李小龙的截拳道脱胎于咏春,成龙也曾精习洪拳)。因此,香港功夫片由“南拳”一统江湖的局面,直到70年代末由香港导演张鑫炎执导、内地武术运动员李连杰、于承惠等出演的、展示南北各派武术的影片《少林寺》热映,才被打破。与此同时,以袁和平、程小东为代表的北派功夫底子的武术指导也浮出水面,从而为动作电影的发展创出一片新天地。然而,南拳绵长悠久的历史,为功夫片的动作风格发展奠定了基调。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动作电影的风格才逐步开始真正多元化,其中以袁和平为代表的“写实派”和以程小东为代表的“写意派”成为两大主流。袁和平,精研中国武术,尤擅北派长桥大马,动作设计“朴实”、“硬朗”,早期拍摄的功夫片有“格斗教科书”之称,如《精武英雄》、《太极张三丰》;程小东,自幼研习北派京戏,善于翻腾跳跃,动作设计追求表现主义和个人主义,代表作有《东方不败》、《英雄》、《十面埋伏》等。进入新世纪,《卧虎藏龙》的巨大影响促使袁和平一贯“写实”的风格逐渐突破,在好莱坞拍摄了《黑客帝国》系列和《霹雳娇娃》系列后,他又回国与李连杰、于仁泰一起拍摄起阳刚纯正的武术电影《霍元甲》。与此同时,同为武生出身的成龙在《神话》、《新警察故事》、《玻璃樽》、《功夫之王》、《功夫梦》中继续演绎着“血肉丰满”的动作传说。另外,徐克的《散打》、《七剑》,甄子丹的《杀破狼》、《龙虎门》、《叶问》,董玮的《地上最强》、《十月围城》等,也都将“写实”派动作风格延续至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