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1)

一的力量:从松散到合一的八大突破性领导法则 作者:(加)巴格海


Chapter 3

指挥与乐团

“技巧等同于沟通:这两个词对指挥家来说,有着同样的含义。”

—伦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  

他的小指一动,乐团仿佛顷刻间便化身为一张天鹅绒毯。  

灵感来源

追求完美的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赫伯特·冯·卡拉扬有着令人敬畏的气质。他身高虽然只有5英尺8英寸(约1.73米),却有着超乎常人的智慧和目空一切的自负。从他的容貌上就能清晰地看出他的个性:轮廓分明的颧骨带着贵族气质,拱起的浓眉,笔直的鹰一般的鼻梁,还有那双穿透力极强的眼睛。今天,距离1989年卡拉扬去世已有20多年,但他仍然是全世界最著名的指挥家之一。

对于很多人来说,卡拉扬就是指挥大师的代名词。他是古典音乐界魅力四射的明星人物,30年前,在他的帮助下,音乐行业开辟了新篇章,进入了数字音效时代。时过境迁,而今他依然是历史上录音作品最多的指挥家,在他的名下有900多张专辑。

成功带来的是奢华无度的生活作风—高级跑车、喷气式飞机、美女簇拥、豪宅无数,奥地利阿尔卑斯(Alps)、圣特罗佩(St Tropez)和圣莫里兹(St Moritz)都有他的房产。有些记者喜欢把他的事迹神化,将他描述成满腹权谋的自我主义者,说他曾考虑过“把自己低温冷冻,日后可以进行融化,在以后的时代里重新录制标准古典乐集中的曲目”。就像对待众多高调名人一样,人们对卡拉扬又爱又恨,又捧又骂,又赞又怕。

然而,没有人会怀疑他从少年时代就显现出来的音乐天赋。卡拉扬1908年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Salzburg),从小就表现出了在钢琴演奏方面的天资。

20岁时的一次音乐体验是卡拉扬人生的转折点。那是由阿尔图罗·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指挥的一场歌剧。后来,卡拉扬曾这样写道:“从第一个乐符开始,我一下子就被震撼了。其完美程度让我激动得不知所措。”从那时起,他就发誓,要跟随托斯卡尼尼的足迹,走上指挥之路。早期的成功

在事业的早期阶段,他的成功来得很快。1937年,他在柏林国家歌剧院首次亮相,之后不久就有位德国评论家赞颂他在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表现为“卡拉扬奇迹”(Das Wunder Karajan)。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他得到了希特勒的赏识。但是,在一次为南斯拉夫摄政王与王后举行的庆祝表演中,上演《名歌手》(Die Meistersinger)时,卡拉扬没带乐谱,导致演出效果不佳。希特勒极为恼怒,宣布说:“在我的有生之年,永远不准卡拉扬先生在拜罗伊特(Bayreuth)演出!”于是,他在1945年2月上演了自己在战争时期的最后一场音乐会,然后便逃至米兰。

战争结束后,设立了非纳粹化检查委员会(denazification examination board),以除掉德国和奥地利纳粹对民众的影响。卡拉扬通过委员会审查之后,于1946年3月重新开始了自己的事业。

战后时期,他常常在工作室里一待就是很久,与新成立的伦敦爱乐乐团(Philharmonia Orchestra of London)一同工作。他正是利用这段时期的勤奋奠定了以后成功的基础,用录音的方式给人们留下了永不褪色的传承。而当时很多有竞争力的指挥家对音乐作品录音并不感兴趣。领导柏林爱乐乐团(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1955年,他当时最大的竞争对手和偶像威廉·富特文格勒(Wilhelm Furtwngler)把柏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的交椅让给了他,请他做该乐团的终身指挥。为了回报这份信任,卡拉扬把柏林爱乐乐团打造成为了评论家心目中“全世界最优秀的乐团”。

在显赫成就的背后,可以看到他对完美的不懈追求,而且,虽然他性格残暴、极端自大(或许正是由于他身上的这些特质),但他却有能力把每位乐团成员最优秀的潜质挖掘出来。

在指挥奥涅格(Honegger)的作品《第三交响曲:连祷文》(Symphonie Liturgique)之前,为了作好充分准备,卡拉扬用了6个多月的时间潜心研习。据说,他会一连好几个小时指导乐队排练,不知疲倦地专注于每一个具体的细节。《排练和演出中的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 in Rehearsal and Performance)是关于这位大师指导整场排练的唯一现存的录像,其中就显示出了他的专横独裁和对完美的苛求。在舒曼(Schumann)的《第四交响曲》(Symphony No.4)开始的头几分钟内,他至少7次下令让维也纳交响乐团(Vienna Symphony Orchestra)重新来过,每一次他都用具体清晰的指导方法,指出他期望中声音效果的具体细节。如果乐团不能演奏出卡拉扬希望得到的效果,他就不允许进行下一段。这个人永远坚持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方式。

从1955年到1989年去世前不久,卡拉扬一直任职于柏林爱乐乐团。由于他坚持实行“乐团服从指挥家的独裁”这一过时的传统政策,招致了不少反对的声音。随着时间的流逝,乐团开始反抗他的专横管理,导致了双方之间的冲突和怨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