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人才问题(6)

最佳猎头的秘密:如何识别并赢得一流人才 作者:(美)乔治·安德斯


虽然这些标准可能在FBI 的早期很恰当,但现在变得不合时宜了。胡佛掌舵FBI 长达惊人的48 年,在这期间,FBI 招聘新探员一直依照1924 年的标准。在新的专业领域如计算机科学和外语才能变得越发重要之际,FBI 依然选择身强力壮的律师或会计。女性也无丝毫机会。胡佛接管FBI 之时解雇过几名女性探员先驱。之后,他在任期间再未招收过女性做探员。同样,少数族裔也得不到更好的机会。20 世纪70 年代初,8000 名FBI 探员中的亚裔、拉丁裔或黑人探员总数不足150 名。无论美国在其他方面如何融合,FBI 仍然是一座白人的堡垒。

有时候,胡佛的偏好很奇怪。他不喜欢手掌容易出汗和打红领带的人,所以候选者会竭力掩盖这类缺点,害怕被淘汰。外貌在胡佛看来也很重要,他会定期参观FBI 培训学院,看看未来探员都长什么样子。这些仪式上的问候握手不能揭示什么本质问题,但胡佛还是会突然发表意见。走一圈后,他会咕哝在候选者里看见“一个图钉头”之类的话。据退休探员约瑟夫·肖特回忆,接着下属很快打开受训人员的衣柜,测量每个人帽子的尺寸。结果,尺寸分别为6、7、8 的候选者被淘汰了。

1972 年胡佛去世后,刑事司法专家发现,FBI 的现状与真正的人才需求严重不符。单就卧底工作一项,美国也需要FBI 更好地与国家人口组成相一致。FBI 还需要更多探员打击有组织的犯罪团伙和毒枭联盟,或许还应更少重视过去是FBI 特色的枪战或者没完没了的背景检查。而且,此组织甚至还可能因为少数系红领带的探员而获益。

但数年来,FBI 在文化的改变上历经艰难。胡佛的第一位永久继任者克拉伦斯·凯利于1940 年进入FBI。虽然他没有如帽子尺寸之类明显荒谬的要求,但为把FBI 特工人才的概念发扬到顶峰,他也经历过曲折。其中一例就是FBI 对标志性面试问题如“喜欢读什么书”的依赖。很久以前,这个问题可能是用来探查对方的好奇心和智力水平。慢慢地,这个问题变成了测试候选者世界观的方法。一个喜欢罗伯特·鲁德伦小说的面试官(很多面试官都是如此)倾向于招聘同样喜欢罗伯特·鲁

德伦的人。FBI 在本质上变得封闭。如20 世纪20 年代胡佛的做法一样,它的大多数雇员仍然是狭隘范围内的同类人。

继任掌门人威廉·韦伯斯特称要实施更开放的招聘和升职政策。但他行动不够迅速,没能避免多起有关歧视的官司。其继任者威廉·瑟辛斯是一个门外汉,他在局内建立领导力时遇到麻烦。直到1993 年路易斯·弗雷接管时,FBI 才在摆脱胡佛阴影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长期担任联邦检察官的弗雷能为FBI 带来新鲜并具有决断性的看法;他在职业生涯早期作为探员为FBI 效力六年,因此他对FBI 文化也有深入的了解,这样他才能对症下药推动组织的发展。可能最重要的一点是,探员高龄化和退休促使FBI 逃脱了胡佛阴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